社论:民企转型应借力政策练好内功
近期,一些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遭遇困境,受到广泛关注,也获得了相当程度的重视。
首先必须承认,民企遭遇困境的客观性,这既包括融资难、税负偏重这样的老问题,也有经济环境日趋复杂、社保规范征缴等新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需要从短期和长期、内因和外因分别来看。
短期方面是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这既包括国内金融去杠杆带来的压力,也包括国际方面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增多。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直言,当前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长期方面,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型升级造成的优胜劣汰,让部分未能跟上转型步伐的民企,市场空间受到挤压。尤其是处在产业链中下游的民营经济,产业集中度太低,低水平恶性竞争,必须面对兼并重组、结构调整这个坎,也必须经历痛苦的转型升级过程。
针对民企这些困境,决策层一直予以高度重视。去年下半年民企信心不足、杂音颇多时,高层频频站出来为民企撑腰,给民营经济鼓劲,并多次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国家主席习近平还专门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舞台。
通过讲话稳定信心后,近几个月来,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发布和落地了一系列旨在解决民企困难、支持民企发展的政策措施。
以缓解融资难、融资贵为例,相继出台了定向降准、引导银行信贷下沉和设立民企债券支持工具等“实招”。今年1月4日,决定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净释放约8000亿元长期增量资金,堪称大手笔。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平均水平下降、1月份社融规模放量增长,都验证了政策的支持力度和效果。减税降费则在近几年持续不断地推进,每年规模达万亿级别,且最近更倾向于以民企为主的中小企业。银保监会近日还专门发文,要求切实提高民企金融服务获得感,建立“敢贷、愿贷、能贷”的长效机制。
中央积极部署,各地也根据实际情况支持民企发展,竞相改善营商环境,这里面既有处于东南沿海开放前沿的大城市,也有中西部城市,甚至包括一些县级市、区。
随着中央和地方支持举措不断落地,民企的发展环境日益改善。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政策环境毕竟是外部因素,民企在高质量发展阶段能否脱困甚至蜕变,更为重要的还是练好内功。
正如苏宁易购副董事长孙为民所说:一个企业一定要顺应时代和行业发展的趋势,不断创新求变。
当前国际国内的经济贸易形势面临着很多变局,而科技的飞速进步、消费结构的不断升级等,在给企业带来转型升级压力的同时,也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这样的发展环境,对民企、国企而言并无二致。事实上,近年来借力经济转型和消费升级而成功转型的民营企业不在少数,比亚迪、九牧卫浴、苏宁集团、富通集团和泰山集团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事例。这些企业无一不是经历阵痛,在看清转型升级的方向后,靠苦练内功、创新求变而得以突围的。好的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做大做强,一定都经历过刀刃向内的艰难革新,以及因势利导的转变。
观察这些民企成功转型升级的发展之路,可以看到有几个共同点值得广大民企学习借鉴:一是紧贴科技创新的脉搏,在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看来,科技创新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推动力;二是紧紧抓住消费升级的机会,九牧公司智能马桶的成功,就在于时刻牢记消费结构在不断升级,企业就要随之不断创新;三是充分利用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国家能源革命和环境治理以及国家扶持政策;四是重视国际市场、国际贸易的重要性,在“一带一路”的框架下,积极开拓海外新市场。
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过创造性破坏理论:每一次大规模的创新都会淘汰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并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这种结构的创造和破坏不是通过价格竞争,而是依靠创新竞争实现的。
的确,中国目前就处于这样的“创造和破坏”阶段。对于民企来说,这里面充满挑战,可又大有希望,正如一位企业家所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民营企业的路子肯定会越走越宽。民营企业有能力,也有责任承担起更大的国家使命和国家责任,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从国家高质量发展中找引导力,从企业内生变革中找主动力,从中央和地方政策中找助推力——三力齐发,相信中国民营企业的转型升级之路会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