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墩古城遗址已在天山北麓伫立千年,见证了当地多民族大一统格局的形成。

十日谈|揭开墩古城遗址的神秘面纱-LMLPHP

天山东段博格达山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之间,存在着一条南北宽约60公里的绿洲廊道,得益于巍峨的天山阻挡了南下的水汽,加之丰沛的冰雪融水,造就了这片狭长山前平原优越的环境条件,丝绸之路新北道自伊吾越天山后即穿行于此,而唐朝墩古城遗址,就坐落于这条天山北麓的东西交通要道之上。

唐朝墩古城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奇台县县城东北,其名“唐朝墩”始于清代,源于城址北墙中部规模庞大的敌台,据考应为唐代庭州下辖的蒲类县所在。2018年起,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人民大学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连续3年对唐朝墩古城遗址开展了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工作,基本厘清了城址的形制布局、文化面貌、始建和沿用年代,并清理出东墙门址、6号院落遗址、浴场遗址、佛寺遗址等重要的遗迹单位,为考察当地唐至蒙元时期社会历史图景,探讨当地多民族大一统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唐朝墩古城遗址修筑于水磨河西岸的黄土台地之上,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整体呈北偏西约10°。城址东西宽约341米,南北长约465米,按唐代里程换算,即东西220步、南北300步,规模约为唐代一坊之大小。由于光绪年间修奇台县城,从城址西南穿过,破坏了唐朝墩古城的西南区域,形成了现在不规则的平面形状。

城址发现有清至近现代、蒙元、高昌回鹘、唐代等4个时期的地层堆积。结合发掘情况和碳十四测年结果,始建年代约为唐代初期,与蒲类县创置于贞观十四年(640年)的文献记载相吻合,至高昌回鹘时期城墙经土坯包修和重新夯筑,蒙元时期城址已基本废弃。

城址东北部发现并清理出1处公元10-13世纪的浴场遗址,该浴场遗址由上下两层空间构成,下层为砖砌支撑柱架构的“地热系统”,上层为洗浴活动空间,整体建筑结构具有浓郁的罗马风格,并发现有水井、灶址、门厅等配套设施,出土了较丰富的遗物,其中陶壶、陶盆等遗物可能与洗浴活动相关,为考察丝绸之路沿线东西文化交流和城市生活景象提供了新的材料。

城址中部原为一处高出地表约2米的夯土台基,经过2020年的考古发掘,确认为一处回鹘时期佛寺遗址。佛寺遗址整体坐西朝东,平面呈长方形,回廊式结构,沿东西向轴线对称布局,西侧为覆斗形塔基,东侧为长方形佛殿。在佛寺遗址内发现了多处青砖铺设的地面和柱础,在佛殿内侧墙面发现了数块彩绘壁画痕迹,并出土了较丰富的遗物标本,直观生动地反映出当时城市居民的宗教信仰和文化生活。

古城悠悠倚天山,黄土漫漫历千年——唐朝墩古城遗址,已在天山北麓伫立了千年,见证了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经营开发,更见证了当地多民族大一统格局的形成。希望通过我们的考古工作,能够逐渐揭开唐朝墩古城遗址的神秘面纱,一探千年之前这座丝路重镇东西方交流的繁盛景象。

01-23 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