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消费需求不断升级,上海旅游行业的创新尝试从未间断,“沉浸式”“参与感”等关键词十分抢眼,成为文旅场景升级的新方向。科技创新也为沉浸式旅游提供了强大动能,成为拉动文旅消费的重要力量。

上海沉浸式旅游站上潮头-LMLPHP

图说: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 记者 蔡瑾 摄

体验更独特

沉浸式,一种艺术形式?一种商业噱头?或是单纯的科技表现手段?沉浸式体验与旅游的结合,拓展了旅游的内涵与表现形式边界,在有形或无形的场域内探索、沉浸,赋予旅游者不可复制的旅游体验。

“沉浸式”作为一个热词,常被用来形容范围极为广泛的事物:从极具想象力的现场体验,到充满高科技的虚拟世界。特别是用数字科技打造完全的沉浸式体验,通过场景营造,配合全息投影、AR、VR等科技手段,贴合甚或超出用户生活体验的故事性的方式,以游戏,情境感音频视频、戏剧、游乐设施、装置性空间展览等作为输出途径,最大化调动自身五感共鸣,令用户全身心多感受的沉浸在虚拟与真实交织的世界中。

沉浸式旅游则包含以下一些特征:首先是故事感,沉浸式作品致力于在故事设定内为参与者提供一种临场感;其次是角色化,在沉浸式旅游中,游客是整个景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最后是互动式,这种完全投入的旅游状态对游客来说是非常难忘的体验,往往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活动更丰富

上海文旅局此前推出了众多文化旅游体验基地,这些文化旅游体验基地把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构建了烘焙坊、茶饮坊、咖啡坊等体验式场景,帮助游客了解上海海派文化,成为沪上旅游的新热点。

“互联网+”也让红色旅游“活”起来,拉近了游客对红色旅游的情感。上海著名的红色景点渔阳里在不改变革命旧址现状的基础上,运用AR、VR等新技术,整体提升其展区的布展水平。游客们惊喜地发现,革命历史融合现代科技,从聆听历史到触摸历史,从游览历史到体验历史,大大增强了参与感。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更是通过4D全息投影、多通道投影、虚拟现实等技术,搭建沉浸式体验,让游客沉浸在特定情境、氛围与主题中,各种视听效果全方位作用于身心。

沉浸式夜游已经成为上海旅游业重要的分支方向。有别于传统夜游模式,沉浸式夜游力求身临其境,使游客“沉浸”于景区里,塑造多元的娱乐体验。主要手段有互动感应装置、3D投影秀、全息水幕投影……让用户得以在各种娱乐活动消费体验过程中获得交互和反馈,从而使用户提升参与的专注度,有充分的的掌握感,满足用户的心里需求。

景点服务的转变是随着消费者理念的转变而变化的。“以前外出旅游,更喜欢住标准酒店。现在外出旅游,基本上都住民宿。”上海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员工刘清是资深“驴友”,在他看来,人们青睐民宿的重要原因是能享受一次“沉浸式旅游”,和民宿的房东聊天、感受当地风土人情都是不可多得的体验,而不是仅仅把住处当成一个睡觉的地方。

内容更鲜活

沉浸式旅游为文旅融合开辟出新的发展路径,“互联网+”更是让沉浸式旅游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科技破解了文化旅游在时间空间的局限,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营造出沉浸式文旅消费新模式,不仅好看更加好玩,游客融入情境中,大呼过瘾。

“在这里,我既看到上海乡村的美,又在虚拟空间里领略到江南文化的美,很惬意。” 刘清带着家人自驾到上海古镇金泽,住进古镇里的民宿。在民宿里,刘清一家戴上VR看了一场江南风景大片,并感受了穿上古装的穿越之旅,“两天行程下来,真的很难忘。”科技是文化艺术的创新语言。“沉浸感”本来是描述一种如临其境的逼真感受,而科技能够扩展“沉浸感”的内涵和表现形式边界。一些数字多媒体技术也相应转化为具有各自优势的产品与消费项目。这些产品与项目本身已经成为了IP,生动地帮助城市讲述故事、积累故事,为孵化IP贡献有效的价值。

02-01 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