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老,奋斗仍在!”
“诚信,宽容,博学,务实。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大年初二,渔阳里,淮海中路567弄6号,石库门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一面留言墙上,贴满五颜六色的便利贴,每一张,都写满“青春力量”。
图说:观众正在参观纪念馆。周馨 摄
“就地过年”来看看“最青春”
点击屏幕,ABCD四套题目,任选一套,回答完毕,领取精致的渔阳里新春文创礼物。纪念馆一楼展厅里,来自工商银行上海分行的90后李慧璇跟一群小伙伴刚刚完成“纪念答题”,个个喜洋洋。
春节,这群“就地过年”的90后,没闲着,单位组织大家参加辛丑牛年“红色之旅”,第一站,就来看看“最青春”的渔阳里。
2004年,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开馆。150平方米的展厅,不大,每年接待参观者一二十万,全市不少入队、入团、入党宣誓仪式,都在这里举行。曾经,理想与信仰点亮渔阳里,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场场跋涉,从渔阳里出发;今天,人们再次从渔阳里出发,重温理想与信仰,助力伟大复兴。“最新鲜的是,这个石库门纪念馆运用了不少时尚科技,再现历史,鲜活生动!”李慧璇说,“就地过年”来看看“最青春”,很特别。
图说:观众正在通过电子屏幕回答共青团知识问答。
“10后”赞“八位青年”好帅啊
1920年8月22日,在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领导下,八位平均年龄仅24.5岁的青年在渔阳里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八位青年”大概不会想到,100年后的今天,渔阳里,近悦远来,成为网红地标。
1920年初,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经李大钊介绍到上海来会见陈独秀,商讨建立中国共产党。魏金斯基的随行翻译杨明斋,租赁了霞飞路渔阳里6号为活动地。同年8月,俞秀松、李汉俊、陈望道、沈玄庐、施存统、袁振英、叶天底、金家凤等八位青年在这里发起创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由俞秀松任书记。同年9月,这里开办了外国语学社,为培养青年党团干部,也为输送青年赴苏俄留学做准备。在外国语学社,陈望道的身份有点特殊,既是学生,又是老师,这位《共产党宣言》的中国首位翻译者,修辞学大家,曾任复旦大学校长。1936年,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时谈到,陈望道译的《共产党宣言》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三本书之一,使他树立起马克思主义信仰。
纪念馆一楼展厅,是“八位青年”的浮雕群像,青春的面庞,青春的思想,丰神俊朗。四年级小学生李思娴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参观,10后小姑娘站在雕像前,看了又看,赞道——“好帅啊!”然后,她在展厅外留言墙上写下一句话——“不忘初心,永远奋斗,新年快乐,学习进步!”
图说:小学生李思娴跟随父母来参观,并打卡集赞。
一对老夫妻纪念入团51年
在众多10后、00后、90后、80后的“青春留言”中,沈瑞华、郑爱妹夫妇的留言很特别。“51年前,我光荣入团,第二年入党。”沈瑞华说,退休后,他和老伴做起了社区志愿者,去年,他们家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家庭”。春节里,作为“老团员”,他们特地再来渔阳里看看,纪念“青春不老,奋斗仍在”。
“我们的留言墙,是青春的,温暖的。”渔阳里团中央机关旧址纪念馆馆长洪颖哲说,很多人平常难得动笔写字,在这里,亲笔写下自己的青春留言,弥足珍贵;墙上的便利贴贴满了,就拍张大照片,数字化留档,永久纪念。
今年,建党百年,纪念馆还要做几件事。新渔阳里六号连环画,绘本及渔阳里人物故事,要出版,人物史料展览及共青团红色收藏展览和渔阳里文创,要展览;还有,黄浦新青年讲师团,渔阳里多媒体情景剧,也要跟大家见面。所有这些,都是了告诉大家,在伟大民族复兴的征途上,照耀前方的,是不灭的理想之火、信仰之光——其中的心意,就好比留言墙上的千言万语,那是一种“青春力量”。
首席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