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有句流传语:学做上海人,先吃阳春面。记忆中的阳春面简单淳朴,原始而真实,是美味的享受。

念旧阳春面-LMLPHP

据说早点文化缘于上海,大饼、油条、糍饭、豆浆,被称为“四大金刚”,而我最喜欢的还是“金刚”之外的“小童子”阳春面,它嫩润的面孔,纯净的风味,那清爽的几根青葱点缀着,简单而朴素。

记忆中的阳春面是一种没有任何“浇头”的光光的一碗面条,喷香的油花,可口的感觉,让你一点也不感到寒酸,反倒觉得是一种美味的享受呢!旧时有句流传语:学做上海人,先吃阳春面。乃是因为阳春面是解放前上海中产阶级饮食文化的标致,那时十里洋场,灯红酒绿,金钱地位就是一切,而中产阶级毕竟是大多数,他们不敢挥金如土,只能惜金如命,生活上节衣缩食,清晨,银行的职员、报馆的编辑,腰里夹着皮革包,匆匆走在大马路上,忽然一家阳春面馆呈现眼前,正如“老半斋”“四如春”都是小有名气的,他们迈步走入馆里,说一声“宽汤”还是“过桥”,店小二便京韵铿锵地喊一声:“哎!阳春,宽汤一碗来!”

于是一切的温馨感便荡漾在这简简单单的美食里。

热腾腾的阳春面,“宽汤”指汤水多,“过桥”指汤水少,那汤是鸡骨肉熬出的呢!上海人说鲜得来眉毛落特,可见好不快慰。

当他们从面馆里出来,掏手帕揩脸上的汗珠,他们心满意足的样儿,真是没的说了。

阳春面是上海人曾经有过的骄傲,又是中国人特有的专利,然而,历史在前进中仍有失去的回味,譬如如今充斥于街头巷尾的各种面条,诸如牛肉辣面辣得让人汗淋,炒肉面油腻得让人涝心,炸酱面让人胃口溷乱,羊肉面又多膻气,盖浇面有点杂乱无章,等等,到底还是不如阳春面淳朴的口感了。

念旧阳春面-LMLPHP

所谓衣食住行食为先,打小听别人描绘上海小吃,听得馋涎欲滴。当时才来上海新鲜,逛街久了,饥肠辘辘,就到处去找吃的,沿街附近的商家饭店鳞次栉比,那些老字号的上海老饭店、杏花楼、梅龙镇、新雅粤菜馆、海仑宾馆康乃馨食府、京渔、海泽等等,经过装潢熠熠生辉,我一个刚入上海的工薪人士,囊中羞涩,就去找我自小就喜欢吃的面食店,想吃价廉物美的阳春面了,像苏州汤包店、沈大成、哈灵面馆、莱莱小笼等,一看那架势就知道价格不菲。幸而南京路附近有许多巷子,小餐馆林立,人气很旺,在南京路的一条陋巷里,找到了一家小面馆,门头赫然写着“天下阳春面”,那时正放着电影《天下粮仓》。我笑着问小老板:你这是学电影呢?他说还真不是,我家是苏州祖传面馆手艺,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吃了我家的面还题过匾呢,可惜被我家祖宗弄丢了。这会儿南京路也热闹繁华开了,我也把面馆从苏州开到这儿来了,他的话真假不究,憨憨地笑了起来……

就是我前面说的阳春面馆,那里人多,便宜,实惠,面条相当可口,让你有吃了一回还想吃第二回的感觉,就像如今的广告词说的:一次不来你的错,两次不来我的错。

我的故乡的阳春面不知是否源于上海?只是它的朴素可口却自有特色,是百姓的美食。记得小时候上学路上常常腰装两毛钱,八分钱的阳春面一次就吃两大碗,青葱碧绿,面汤喷香,只是那汤里放的是猪油,并无鸡汤,面条薄而宽,吃起来是特有的鲜美,这就是有故乡特色的阳春面吧!上世纪五十年代未,我在故乡的小镇上常常能吃到这种面条,直到六十年代前半期,我在上海吃纯正的阳春面时,才知道故乡的阳春面与上海的阳春面是各有千秋呢!

阳春面之美在于简单淳朴,还在于它的原始而真实,这说明任何东西一旦过分地加以人为的做作和包装,就失去原本的味道了。因此,我想我们今天的饮食文化在追求繁复庞杂的同时,能不能多来一些本色真实、价廉物美的东西呢?

03-13 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