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策展达人忻歌:从南极带回珍稀植物标本-LMLPHP

忻歌,一个有点温柔又动听的名字,出现在最新揭晓的第十三届大众科学奖获奖人名单中。当记者在假日见到她时,她正要独自驱车几十公里赶去上海天文馆的建设现场。人如其名,只见她长发飘飘,身着一条深色长裙,外罩红色针织衫,走起路来柔柔的。但是,一戴上安全帽深入工地,一股认真又坚定的力量散发出来,影响着周遭,而受她影响最大的,正是已经成为上海科普新地标的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和即将开馆的上海天文馆。

跟科普结缘很“神奇”

“我是一名科普工作者,主要工作就是策划各种主题的科普展览。”在一场TED演讲中,忻歌带来一尊小小的珍藏版个人头像。那是上海科技馆尚在筹建时,调试展项“3D打印工作站”的测试品。那时,她即将走出上海交大校园,报纸上一则上海科技馆建设招聘启示,深深吸引了学工业设计的她。“当年投资17亿元用于建设一座科普场馆,是多大的手笔啊!”忻歌虽然不知道自己的专业能具体干什么,但是她想参与到这座城市的科普建设发展中。

3D打印,当时很多人还闻所未闻,但是只要走进上海科技馆就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甚至可以打印自己设计的小物件。和许多人一样,忻歌也是从上海科技馆开始了人生之旅的一次次新发现。“有时候我觉得科技馆真的很神奇,在这里可以看到很多新鲜的事物,就好像可以遇见未来一样。”

创新引入科普新理念

她先后参与了上海科技馆、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天文馆的建设。20年来,她与上海科技馆三馆合一的发展道路同呼吸、共脉搏,一路相伴。

然而,这一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在忻歌的参与下,20年前科技馆一期创新性地引入了STS教育理念,首次打破科普场馆里的学科分类展示,以主题制的方式来统领科普场馆的内容结构,在行业内引起了不少质疑;2005年,科技馆二期又引入了迪士尼乐园的剧场体验模式,在行业里领风气之先,甚至掀起轩然大波;2014年,她主持设计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展示部分,突破了传统的生物分类,将自然之美、科学之光、建筑之魅三者完美融合,使这座全新的自然博物馆既延续了老自然博物馆的血脉,又一步跨进了世界顶尖科学场馆的行列。展出至今,依然深深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

为寻发草陷入泥沼

如何讲好科学故事、怎么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她往往要从每一件展品的背后,场馆内的每一处细节中去挖掘。“为了把全世界最好的标本都带到博物馆里来,我们可是费尽了心思。”忻歌甚至跟随我国第32次南极科考队,登上南极大陆去寻找一种叫做南极发草的珍贵植物,它是南极仅有的两种高等植物之一。即使在南极,南极发草也非常稀少。为了能够找到它,忻歌几乎把长城站周围方圆几公里的地方都找遍了。就在启程回国的前一天,终于在一处野外发现了。

南极夏天看上去很平静,但是白雪皑皑的覆盖下面可能就有松软融化的泥沼。为了取回它,忻歌一脚陷入了泥沼中。“当时完全不敢动,只能够乖乖等待救援”。幸好有一位考察队员经过,用登山杖把她给拉了出来。如今这丛小小的南极发草,就静静地躺在自博馆的极地探索展示厅里,每日有成千上万的观众来探访它的科学故事。每当闭馆后,忻歌一个人走在安静的展厅里,目光与一件件标本交流时,她几乎能默背出自然博物馆10320件展出标本背后的每一个小珍贵。

尝试新的诠释方式

如今,忻歌正在忙碌地等待着她人生中参与建设的第三座科普场馆——上海天文馆的如期开放。“有关天文的故事,大家好奇却很难讲,懂的人就很专业,不懂的观众就很小白。”在天文馆里,她带领着上海科技馆研究设计院团队尝试着不同于前两座场馆的科学诠释方式:着力于互动和体验,借助通感和艺术,让观众有一种深度探访宇宙的体验感。特定展示区域分层讲解的设计、白天观测太阳夜晚观测星星的双天文台,把浩瀚空间尺度上的宇宙拉近到眼前,公共艺术与科学一道解密星系世界……忻歌和团队为公众打造的不一样的天文故事,即将于下个月揭开神秘面纱。

05-19 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