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老外对中国的了解日渐增多,那些标签化的礼品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好奇,今天的他们,喜欢在中国买些啥?

老外在中国买些啥-LMLPHP

据说,中国人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消费的主力。其实,全球化的潮流是双向的,世界各地的老外也越来多地涌向中国,他们,又在中国买些什么呢?

丝绸、瓷器、文房四宝、家具……这些典型的中国元素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但在现实生活中,它们只能算是早期的礼品概念。我曾在土耳其伊兹密尔的大巴扎、号称“丝绸之路”终点的古老市集里,看到中国丝巾与土耳其本地的纺织品混放在一起,并没有像我希望的那样占据C位;欧洲街头的大小古董店精品铺,中国瓷瓶也往往悄然伫立鲜有问津……老外对中国的了解日渐增多,那些标签化的礼品满足不了他们的好奇,他们的要求不断更新迭代,越来越具体化实用化。于是,一波日用品在国际舞台悄然崛起。

去过非洲的人都有体会,清凉油、风油精十分抢手,送金送银都不如送一盒藿香正气水。而“马应龙”在美国亚马逊上创下刷屏级的纪录,则令人解颐。最不可思议的,是上海人家夏日必备的随身小物六神花露水,踏上美国土地霸气变身“中国神油”。“六神”在爱荷华香水论坛上掀起热议;再接再厉东进纽约药店……我特地去请教一位美国朋友。这位在上海生活了5年的工程师,就像对待他的机械零件一般思考再三,在微信上郑重回复道:“刚到上海的第一个夏天,的确有热心同事送给我一瓶。打开闻闻感觉身心舒泰,就顺手放在浴室里充作香薰,直到5年后离沪回家,我把它转送给了钟点工阿姨。”中国的日用品实实在在地进入了世界人民的生活。

再说说我身边的真实经历。

有一位来自北欧的英语老师,自从我带他到淮海路上“哈尔滨食品厂”,他就成了“哈氏”的常客。我推荐的蝴蝶酥和杏仁排他感觉一般,还告诉我他家乡也有类似的点心,叫“Elephantear”(大象耳朵)。这名字听起来实在没什么美感,比起“蝴蝶酥”的意境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他最爱的,是一款芝麻薄片,一边咔嚓咔嚓咀嚼一边兴奋地赞不绝口:“米道哈赞,呱啦松脆。”每次回乡都要扫空柜台,带回去跟七大姑八大姨分享。圣诞节他在朋友圈幸福地晒出家庭聚餐,白雪皑皑的小木屋里,烤熟的火鸡旁边,一盘“哈氏”、一瓶“老干妈”赫然在目!这叫什么神搭配?

还有一位法国外交官,在上海居住十年,早已成精。满足他的要求有点难度,既要有中国特色,又要不落窠臼,还要得体。我琢磨半晌,想起一物。次日陪他来到音乐学院门口的民族乐器店,琵琶二胡笛子钹镲木鱼应有尽有,还有专为礼品而设计的迷你版。外交官果然兴致大好,摸摸这个拨拨那个,满意地选了一支梆笛。他儿子就读的当地小学有个小乐队,这份礼物再合适不过了。2个月之后外交官回上海,我收到了他儿子的回礼——一张画有龙和故宫的铅笔画。可见,来自中国的礼物既满足孩子的童心,又勾起他对中国的好奇心,传递效果超出了我的想象。

有趣的是,这些年老外的购物车,渐渐从有形的实物礼品,发展到无形的生活创意。最近看到一则视频,一个在上海读书的加拿大留学生突发奇想,把自己装进箱子里“快递”回家。打包的程序重点渲染,当然,飞行运输过程是模拟的,父母收到礼物打开时的惊喜却是真真切切的。也许这个年轻的“老“外并没意识到,这一次他从中国带回来的礼物,其实不是他自己,而是中国的idea——世界首屈一指的、无所不能的快递。

07-02 1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