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组曲《天方夜谭》是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这部组曲因其浓郁的民族音乐特色,给演奏带来一定难度。如今,在作曲家陈澄雄及指挥彭家鹏的重新编创和配器下,《天方夜谭》将绽放不一样的色彩。11月25日,苏州管弦乐团将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为申城观众讲述一个不一样的“一千零一夜”的故事。

做逐梦路上的接力者!彭家鹏:中国民族管弦乐交响化不是“天方夜谭”-LMLPHP

图说:指挥家彭家鹏 受访者供图

昨日,指挥家彭家鹏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聊起这台广受期待的音乐会,他许诺:“我们就是要用这场《天方夜谭》音乐会来证明,中国民族管弦乐的交响化之路不是‘天方夜谭’。”

交响化,势在必行

中国民族管弦乐交响化,始终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有人觉得异想天开,有人觉得不妨尝试,唯有在彭家鹏心里,这是一条义无反顾、无需犹豫的改革、进步之路。

三年前,彭家鹏入驻刚刚成立的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就为这支平均年龄不足28岁、中国最年轻乐团立下三个目标:国际化、职业化、交响化。而此次推出的《天方夜谭》是乐团首度改编世界知名的交响组曲。

选择《天方夜谭》彭家鹏思考权衡了很久:“这是俄罗斯作曲家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作品,它的音乐具有浓郁的阿拉伯色彩,于交响乐而言诠释起来很具难度,但若改编用民族管弦乐来演绎,或许倒另有一番天地。”

做逐梦路上的接力者!彭家鹏:中国民族管弦乐交响化不是“天方夜谭”-LMLPHP

图说:彭家鹏认为

中国民族管弦乐交响化势在必行 受访者供图

中国很多民族乐器,包括唢呐、琵琶等,最早都来自西域,经丝绸之路来到中国,被不断改良才演变、发展成为现今的样子和音色。在彭家鹏看来:“用这些本身就带有强烈民族色彩的乐器来展现《天方夜谭》,是最炫民族风的碰撞。”   

  

像不像,不是问题

推出中国民族管弦乐版本的《天方夜谭》,彭家鹏特别强调了“改编”“编创”这样的措辞,他很反感将之归结为“移植”:“移植是将舶来品本土化,我们要做的不是让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本土化,而是用中国声音奏出《天方夜谭》不一样的颜色。”

往往一说到用中国民族管弦乐演奏西方作品,就会被误解为“用中国乐器替代西洋乐器”,于是就有了关于“像不像”的期待。对此,彭家鹏直截了当:“我们的改编并不为用一种乐器来模仿另一种乐器,我们既不追求形似,也不追求神似,像不像,根本不是问题。”

做逐梦路上的接力者!彭家鹏:中国民族管弦乐交响化不是“天方夜谭”-LMLPHP

图说:彭家鹏想

用中国声音奏出《天方夜谭》不一样的颜色 受访者供图

中国管弦乐也好,西方交响乐也罢,音乐说到底就是一种语言。“就像我说中文,你说英文,我们用不同的语言朗诵同样的诗篇,要表达的是同样的情感、赞美的是同一个世界、感受的是同样的爱。”彭家鹏说:“要你说因为换了一种语言,就违背或是曲解了创作者的意图和表达,那就是演绎不到位,这不是语言的问题,是朗诵者的问题。”  

三百年,圆一个梦

在彭家鹏看来,中国民族管弦乐中单个乐器的独奏都很美,但合奏往往就易让人感觉嘈杂,一方面是某些乐器本身的音准问题,而另一方面是演奏家技巧和掌控力还欠火候。而这两个问题,都将在不断的改革和进步中解决——音准问题,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改良民族管弦乐器来解决;而技巧和掌控力则可通过大量演绎交响乐作品积累经验、提升技能。”

做逐梦路上的接力者!彭家鹏:中国民族管弦乐交响化不是“天方夜谭”-LMLPHP

图说:彭家鹏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圆一个梦 受访者供图

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成立三年来,不遗余力地将年轻演奏家推上舞台,83人的演奏阵容被拆分成两队,平日以每队一天两场的频率演绎中小型音乐作品,每月几度合体进行大型音乐会的演出。去年仅一年,乐团大大小小演出近153场。

时时操练是为让演奏家们尽可能地提升技巧,从而挖掘民族管弦乐更多可能性,再通过演绎类似《天方夜谭》这样改编自交响乐的作品,让作曲家们摒弃对民族管弦乐的固有印象。“很多作曲家往往在为民乐写作品的时候,不自觉就设定了框框,这样的旋律他们演不了,那样的风格没有乐器可以驾驭……”彭家鹏说,“最好的状态,是当我们再委约作品时,作曲家想到的是要不要这样写,而不是他们能不能演。”

“相比已经数百岁高龄的西方交响乐,中国民族管弦乐还很年轻,我们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的时间来发展和完善。”彭家鹏满怀希望:“我现在所做的努力,都是为了圆一个梦,哪怕需要300年才能实现的梦,可是没关系,我是这逐梦路上的接力者,这就够了!”

10-30 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