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下午,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杨在葆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2月17日上午,杨在葆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

送别杨在葆,他的银幕硬汉形象深入人心-LMLPHP

阳刚之气、一身沛然,是杨在葆留给观众最深刻的银幕印象。2019年,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礼上,杨在葆获颁“中国文联终身成就电影艺术家”荣誉,他的感言情真意切。老艺术家回忆,自己年少时家境贫寒,是靠“人民助学金”才读完了四年大学。“我要把一生都献给人民的表演艺术事业。”杨在葆说,为人民拍好戏,他的血总是热的。

1935年,杨在葆出生于安徽省宿州市。上世纪50年代末,他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先后进入上海青年话剧团、上影演员剧团工作。他曾出演电影《红日》《江水滔滔》《从奴隶到将军》《血,总是热的》《代理市长》《原野》等,多次获得金鸡、百花等中国电影的奖项嘉许。

受教于斯坦尼表演体系,杨在葆坚持真听真看真感受的表演信条。1965年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拍摄《这是我应该做的》,塑造片中三轮车工人的形象,杨在葆便蹬着三轮走街串巷。乘客叫车、付钱,他给乘客发票,一切就像真实场景。“不是演戏,我就是个三轮车工人。”

1960年,杨在葆迎来了他演艺事业早期最为人称道的银幕形象,在著名导演汤晓丹执导的战争片《红日》中饰演解放军连长石东根。他演绎的石连长既是战场上雷霆万钧,高呼“攻上孟良崮,活捉张灵甫”的战斗英雄,也是曾喝得酩酊大醉的莽撞汉子。在导演的引导下,他演活了一个在革命战争磨炼下逐渐克服弱点不断成长的人民解放军形象。

作为观众记忆里“中国银幕头号硬汉”,杨在葆的硬气还体现在创作的锐意进取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陆续塑造了多个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弄潮儿”。在新中国电影70周年的纪念专题片中,他这样回忆初衷:“改革不怕砸锅,拍改革片又何必怕砸锅!我拍这些片子啥也不图,不是赶时髦,更不是想出风头搞投机,而是出于对时代的强烈感情。”于是,有了观众熟悉的《血,总是热的》与《代理市长》。

《血,总是热的》以1979年中国经济体制急需变革为大背景,讲述了印染厂厂长罗心刚冲破重重阻力,推进企业改革的故事。影片1983年上映,轰动一时,身处困境的改革者们从中获得了巨大的鼓舞和精神力量。罗心刚一角也为演员赢得了1984年中国电影金鸡奖和大众电影百花奖双料奖项。许多观众至今记得片中的台词,“计划经济有很多的规章制度,都是不合理的!”杨在葆生前回忆,能在1983年摄制的电影中就喊出这样的话,是非常需要勇气的。那段五分钟一气呵成的演讲,喊出了中国人希望改革的心声。

《代理市长》讲述了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南方城市瀛洲的代理市长肖子云在群众的支持下,怀着强烈使命感,勇于开拓、大胆革新的故事。电影在广州拍摄期间,导演陈怀恺突然病倒,杨在葆随即挑起导演的担子,用改革精神拍摄这部反映改革的影片:承包经费、精减人员、压缩开支。片中的肖子云有海外归国背景,杨在葆为他设计了身在泰国的父亲临别前为他在脊背上“刻字”的情节,文上整幅中国地图。凭借该片,他荣获第九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送别杨在葆,他的银幕硬汉形象深入人心-LMLPHP

告别仪式上,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胡孝汉,国家电影局常务副局长孟祥林,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中国电影制片人协会理事长明振江,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秘书长黄小雷等国家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领导;杨在葆生前所在单位领导上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健儿,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佟瑞欣;杨在葆生前好友,表演艺术家王晓棠、许还山、陶玉玲、谢芳、江平等到场送别。

上影演员剧团团长佟瑞欣在悼词中讲到:杨在葆同志曾说过,“人生就是一幅自画像,关键的几笔不能画歪了,不然就不好看了”。而杨在葆老师就如我们所了解的他,“一生清白不媚俗,遇难时节有傲骨”。我们都知道杨在葆同志的微信名称叫“雄鹰”,今天雄鹰虽然已经飞逝,但是杨在葆同志他的傲骨,他的人格魅力,他的艺术形象永远留在他电影同行留在观众的心中,杨在葆同志您安息吧!

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电影局、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戏剧学院、上海电影家协会等社会各界部门组织及领导,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59届全体师生,上影演员剧团同仁秦怡、牛犇、向梅、达式常、徐才根、张云立、朱曼芳、严永瑄等敬送花圈。

灵堂门口上方的挽联“我是人民的儿子——杨在葆”,是亲友对杨在葆同志最真实的评价。追悼会并未放哀乐,而是《命运交响曲》。

杨在葆同志一路走好!

来源:上影演员剧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02-18 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