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崇文抑武国策及其消极影响-LMLPHP

▲《武士的悲哀:崇文抑武与北宋兴亡》,陈 峰著,重庆出版社2021年3月出版

北宋在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号称盛世;二是军事积弱,立国160多年即被金所灭。出现这样的历史现象,与北宋实行的“崇文抑武”国策有着密切的关联。

宋太祖鉴于唐末及五代武人专权之弊,重用文人,抑制武将。这一政策经太宗、真宗完善,到仁宗朝“崇文抑武”政策已达极端,文人代替武将掌兵。英宗、神宗、哲宗三朝虽欲扭转这一政策的弊端,但积重难返,终致徽宗、钦宗被金人所掳,北宋灭国。

北宋实行“崇文抑武”国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不仅体现于宋朝在对外关系中始终处于弱势,更体现在内部政治运作中文武关系严重失调,导致杨业、陈尧咨、王德用、张亢、柳开、种世衡、狄青、王韶等人的悲剧命运,而这些有血有肉的案例,又折射出北宋立国基础的脆弱,最终导致繁荣的北宋悲哀落幕。

本书作者陈峰系西北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等职。

书摘:序

北宋崇文抑武国策及其消极影响

漆侠

军队是国家机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历代历朝,没有一个国家对作为武装力量的军队不加重视的。结束五代兵变、篡权局面的宋太祖赵匡胤,对军队与政权兴衰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在建国之后,以“养兵可为百代之利”作为立国的基本国策。所以,从这一方面来看,有宋一代养兵高达126万之多,为中国历史上所少见,不能说是不重武。但另一方面,由于赵匡胤承五代藩镇割据之后,对骄兵悍将给专制统治造成的巨大危害有着直接的感受,因此在夺取政权后,即针对将、兵中的不利于专制主义的各种因素,“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纤细靡遗,以致“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产生了不少消极因素。

宋太宗赵光义篡权起家之后,原打算通过消灭北汉,收复燕云,以改变自己不大光彩的形象。但是,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辽高梁河之战,宋军大败亏输,宋太宗乘驴车逃逸。从此,宋太宗在治国政策上做了重大的调整,防内重于防外,把预防搞政变的奸邪问题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上。在“守内虚外”的政策下,武将成为防范的重点,所谓“重文轻武”“以文驭武”的局面,在宋太宗时既已形成,真宗、仁宗两朝不过是此前政局的继续,由此所造成的恶果则在这两朝彻底暴露出来。

对上述宋初立国国策及其演变,先师邓广铭先生的研究给后人开创了广阔的道路,我们应当继承下来,并沿着这个途径继续探索,使此前的研究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陈峰同志,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前几年完成了《漕运与古代社会》一书,现在又写出《武士的悲哀——崇文抑武与北宋兴亡》一书。历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需要从多角度进行观察和探索,对宋代“崇文抑武”这个重大问题的观察和探索,也同样是如此。

《武士的悲哀——崇文抑武与北宋兴亡》一书,是从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戏剧性的“杯酒释兵权”史实入手的。是稿充分利用了《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及野史、笔记等大量宋代原始资料,详细地论述了赵匡胤以下北宋诸帝在崇文抑武方面的所作所为,中间述及王安石变法试图扭转这种局面而未果,最后以徽钦北狩、靖康亡国来说明尚武精神沦落所造成的严重恶果作为结束。

实际看来,“崇文抑武”政策并未因北宋亡国而告结束,南宋高宗赵构、秦桧继续执行这个荒谬政策,不遗余力地打击抗战派,并以残害岳飞作为其向女真贵族屈服投降的重要条件,靖康耻不仅未雪,大片国土却出卖给金王朝,又造成新的耻辱。不论从哪方面说,陈峰同志的这部书稿,为深入探索“崇文抑武”这一重大历史问题做了良好的开端,兼之本书文字流畅,可读性甚强,我认为可以作为一本好书向广大读者推荐。

来源:

03-31 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