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星火队”到中小学的“小火苗”,复旦大学今成立附属中小学“望道”党史研习社-LMLPHP

从大学“星火队”到中小学“小火苗”。今天(4月2日)下午,复旦附属中小学“望道”党史研习社正式成立。来自复旦附属学校的14名首批成员集聚《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诵读《共产党宣言》中的经典片段,并在馆内聆听了一堂由大学师生开讲的党史主题教育“思政现场课”。他们之中,年龄最小的仅十岁,来自年龄最大的学生正值高三,刚满18岁便提交了入党申请书。

从“星火队”到中小学的“小火苗”,复旦大学今成立附属中小学“望道”党史研习社-LMLPHP

这是复旦大学将大学的教学和科研向基础教育辐射,将党史学习教育融入大中小学育人一体化工作的重要举措。为什么将研习社活动的第一讲,定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郭娟表示,101年前,陈望道老校长翻译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为中国共产党100年前的诞生,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也为复旦植下了红色基因,“老校长一生追求真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也是复旦大中小学生共同的红色传统,更是大中小育人一体化宝贵的红色资源”。

依靠丰富的红色资源,教师又该如何面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上出一堂活色生香的思政课?记者跟着研习社的成员聆听了第一讲,发现45分钟的课程背后有不少巧思。

比如,讲课团队之中既有大学教授——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主任、《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指导教师周晔,也有中学政治老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学团委书记、政治学科教师黄英樱,还有复旦大学“星火”队队员骆良虎担任助教。

从“星火队”到中小学的“小火苗”,复旦大学今成立附属中小学“望道”党史研习社-LMLPHP

“马克思、尤其是恩格斯的头像,与以往看到的有什么不同?”“观察望道老校长的学籍卡,你发现了什么特别之处?”在现场思政课上,主讲人频频抛出问题。研习社的学生丝毫不怯场:“我知道!他们俩的头像看起来很年轻!”“咦?老校长不是叫陈望道嘛,学籍卡上的名字怎么是陈融?”

从“星火队”到中小学的“小火苗”,复旦大学今成立附属中小学“望道”党史研习社-LMLPHP

待学生回应后,主讲人娓娓道来。“照片里的马克思才30岁,恩格斯28岁,他们在如此年轻的时候就已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著作,可见年轻人一样可以有一番大作为。所以老师今天想跟大家说,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要从小立志坚定理想信念!”

“陈望道这个名字是老校长自己改的,这个时候他已经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并且决定把自己的终身信仰确定为此,因此他把名字改成望道,意为追望大道。”……

主讲人通过一件件珍贵展品的“活教材”,讲述一个个鲜活的、有温度的故事,把展示馆,打造成一座身临其境的思政课堂。“我们试图通过彼此共情的对话和交流,开展情景式、沉浸式的教学,通过讲好老校长追求真理等的复旦红色故事,打开学生们学习党史的兴趣。”周晔说,第一讲自己试图用中小学生的心态、思想去设计这门课,争取讲出党史的生命力和温度。”

从“星火队”到中小学的“小火苗”,复旦大学今成立附属中小学“望道”党史研习社-LMLPHP

今年五年级的董雨杨并非第一次参观陈望道旧居,但她感觉这次听课相比从前更加“新鲜有趣”,“我想把真理的味道有点甜这个故事和班上的同学再讲一讲。”

据了解,“望道”党史研习社首批成员后续还将自学研读《写给青少年的党史》等党史读本,并定期进行“行走的课堂”研习。后期,将结合校园少先队、团组织的主题实践活动,将党史故事在校园内传承好、发扬好,在广大青年学子心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

图片:吴金娇摄

04-02 2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