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德 | 21世纪,小说会“死亡”吗?-LMLPHP

不再统一的多样世界

20世纪还对作家提出了一种巨大的挑战,就是如何来面对这个变化特别迅速的世界。这种“面对”在不同地方表现的方式不一样。比如在爱尔兰是一种情况,在法国是一种情况,在英国,在俄罗斯,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所有这些国家的发展程度不一样,爱尔兰面临着民族身份建构和国家独立问题,英法两国都试图在殖民体系崩溃以后最大程度地在英联邦或法语国家确保一定的地位和影响力。如果到了拉丁美洲,面临的挑战又与中国有点像。

这就不能避开加西亚·马尔克斯。马尔克斯生活在南美,早期是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马尔克斯是用西班牙语创作的。看马尔克斯的作品,会觉得拉美太神奇了。它跟我们所熟悉的欧洲的场景非常不一样。如果要挑出20世纪无论是100本还是50本代表性的小说,《百年孤独》肯定会入选。这部作品特别有趣的一方面是反映了大量的拉丁美洲生活的现实,另外一方面是用一种寓言的笔法,偏离了现实主义的正道。尤其是小说的最后,马孔多这个地方居然消失了,作者将这一现象归结于老天对那里一些男性人物的惩罚。这部小说没有举起女性主义或女权主义的旗号,但是里面有一位特别让人敬重的老太太乌苏拉。在战乱的时候,很多人热衷于抢夺权力,做事情没有底线。但是这位老太太完全没有被现代化的这套言语所欺骗,老老实实地做着自己的小生意,在乱世发出恒定的光芒。她是一位前现代的人物,一直有着一种信仰。这种信仰会慢慢变成一种巨大的道德力量,赋予她在小说里的特殊意义。

陆建德 | 21世纪,小说会“死亡”吗?-LMLPHP

这样一位让人心生敬意的人物在 20 世纪小说里是不多的。要知道,20世纪的小说经常会对原有的、传统的道德价值观念进行颠覆,比如米兰·昆德拉。他小说里的生活场景比较特别,因为他年轻时就生活在东欧,在东欧那样特殊的场景下,他发展出了一种对什么东西都要嘲笑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批判的力量。但这种批判的力量很锐利。他并不是把作品变成直接的政治讽刺,而是提升一下,把一种不是很好的场景呈现为人类普遍的生活状况。所以他有一些作品,比如《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L’Insoutenable Légèreté de l’être),读起来很感人,因为我们总是觉得生活里有一些价值,尤其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让我们感到生活的分量。这种重量使得我们有定力,让我们觉得两只脚是站在地球上的。但是有时,在有的社会环境里可能会觉得生存特别的轻,轻得无所归依。在这种情况下,这种轻就变得无法承受。所以米兰·昆德拉会描写比如捷克的某些生活场景,比如有一些知识分子非常不满于现实,在不同的方面逃避和寻求刺激。但是在有的场景下,他们也会站出来表现出非凡的勇气。

所以,作家面对的问题在各个地方都是不一样的。意大利的卡尔维诺跟早期的现代派一样,他的作品在很多情况下是很难读的。他用一种自己特有的笔法,让人感到困惑,像是一种在迷宫里的感觉。但是一旦习惯以后,又会觉得他给我们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好的作家都是这样,他们会尝试一种常人以为不可尝试的东西,但是尝试了以后就打开了一扇门,让我们看到这扇门打开之后,里面的世界原来如此光彩,我们也不妨进去看一看。

每一位作家都通过特有的创作给我们打开一个新的天地。博尔赫斯也是这样。他的身世有点特别,因为他实际上是个跨文化的作家。经常有人问他是不是属于拉丁美洲,实际上也不完全是,他的亲人中有人来自英语国家,所以他的英文非常好。博尔赫斯还经常会用一种奇怪的叙述方式,好像已经不像创作文学,更像是写论文。他的参照也是奇奇怪怪的。19世纪狄更斯的小说固定讲英国的东西,普鲁斯特讲法国的东西。但是博尔赫斯的想象世界就会跑得特别远,天马行空。阅读他的文字就好像和他一起去旅行,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

谈到20世纪反映复杂现代生活的小说,美国也是很重要的,20世纪的美国文学是世界文学里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但是我们也要意识到,中欧、东欧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学传统。俄罗斯文学在1917年十月革命以后还在继续生长、发展、变化。白银时代人才辈出,象征主义、未来主义等流派不一而足,与欧洲现代派互相呼应,剧烈的社会变动也催生了肖洛霍夫那样的小说家,也使得一些俄罗斯作家离开家园,像纳博科夫、蒲宁,也有的作家被边缘化,甚至走向消亡。阅读欧洲文学、美洲文学的时候,绝不可忽略东欧各国的文学,尤其是俄苏文学。

小说有可能“死亡”吗?

20世纪小说的成就实在是太大了,很难在短短的篇幅内进行全面的综述。但还是要强调,不要以为20世纪到了末叶,有人说“小说要死了”,小说这种创作形式以后将不复存在。不是这样的。

上文提到的这些开拓性的现代派作家的出现都伴随着他们各自的特点,他们把我们带入的小说世界并不是要我们把文学阅读的门关上。实际上,他们就是通过实验的笔法,让读者看到故事是可以这样讲的,人生是可以这样来理解的。于是我们原先以为理所当然的信条微微动摇了,小说成功地颠覆了预设,带来一次一次的冲击。我们甚至会被击倒在地上,其实不可怕,张一张眼睛,还可以再站起来,定一定神,就会认识到冲击也是收获,实际上我们的意识因此变得更丰富了,人也变得更强大了。现代派是在用各种方式刺激我们,将我们带领到一个一个的新领地、新境界。

但是,他们并没有把小说引向一个歧途,或者是引向小说的死亡,即便是贝克特完全背离习见叙述方式的小说也会给我们滋养。这些作家在挑战成见的同时也在扩大故事的边界,改变它的“固有”性质。经过数十年的摸索,到了20世纪末或者21世纪初,讲好一个故事还是小说家的首选,甚至可以说,讲故事是小说家不能回避的一个责任。

故事有着非常强劲的生命力。不要以为现代派作家出现以后,故事的成分基本上都被消解了。不是这样简单。反而可以说,传统的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加强和丰富。大家最终并没有抛弃故事,而是力争把故事讲得更加丰富多彩。在讲故事的同时,又不断促使我们对习以为常的形式产生一种新的思考方式,比如故事呈现开放形态,可以有几个并存的结尾,多重的叙事讲出充满差别的故事,等等。

所以阅读文学,阅读现代派作家的作品是让心灵成长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希望诸位在阅读的时候能培养出一颗更敏感、更柔软的心灵。有了这样的心灵,我们就会对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情产生一种新颖的理解方式,同时也会具备更加丰富的同情感。

——本文节选自《12堂小说大师课: 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之序:《现代小说与心灵旅程》

陆建德 | 21世纪,小说会“死亡”吗?-LMLPHP

《12堂小说大师课: 遇见文学的黄金时代》

陆建德 等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

为什么要读小说?小说死了吗?怎样才能读完《追忆似水年华》?《城堡》中的K是谁?《寒冬夜行人》的悬念是怎样设置的?菲茨杰拉德如何炫富?马尔克斯为什么不认为自己是魔幻现实主义代表?

普鲁斯特、伍尔夫、乔伊斯、卡夫卡、劳伦斯、菲茨杰拉德、福克纳、博尔赫斯、加缪、卡尔维诺、马尔克斯、昆德拉。这些名字代表着有史以来最璀璨的文学的黄金时代。他们的思想与作品至今对人类文明产生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12堂异彩纷呈的小说大师课,12位国内最具权威的学者译者,每人讲解一位20世纪的小说大师与一本代表作,结合时代状况与作家背景,揭开文字织就的面纱,带领我们洞见作品内涵,透析西方社会、思想与文明。以这些最经典的作家作品为点,时代背景为面,搭建文学的常识与基础,体会语言与生命之美。

04-27 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