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为先 ,赋能为王,场景为要
转瞬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已经进行三届,打造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的努力也进入第三个年头。三年间,人工智能已是上海不可动摇的前进方向,而这座城市在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场景应用等方面的表现,亦展现出一座创新之城的无尽潜能。
每年一次大会,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识逐年深化。今天的基本共识是,人工智能正处在技术孕育突破、场景深度应用、产业加速变革的活跃期,前景广阔,时不我待。而一座志在彰显全球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一座在发展与治理各方面都期待发挥引领作用的中心城市,不能不对这样的前沿趋势高度敏锐,尽全力主动谋划、踏上浪潮。
两年前,上海提出打造“上海高地”的愿景伊始,我们就有强烈的感觉:人工智能之于城市,是新技术、新事物,同时是一种新的场景、新的治理方式,甚至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
两个多星期前,上海市委全会审议通过详尽的《意见》,开启“人民城市”建设的新篇章。此时,我们进一步研究和推进人工智能发展,正要基于“人民城市”这个大的语境,用人工智能同城市之间更深的互嵌,凸显其在城市发展与治理进程中的不可或缺性。
这个过程中,首要的是营造开放的氛围,打造合作的平台,吸引海内外人才集聚,实现技术引领。要力争在前沿理论、核心算法、关键技术等领域创造更多引领性原创成果,增强技术基础能力,突破底层技术,形成人工智能发展的创新策源高地。
最为核心的无疑是“赋能”二字。从第一届人工智能大会开始,每年众智云集展开的热烈探讨,聚焦的不仅有纯技术、纯理论,更有人工智能对方方面面的全面赋能。今年人工智能大会云端峰会开幕前的上海人工智能战略咨询专家会议上,市委书记李强也明确表示,“我们不只看人工智能产业本身的产值有多高,更要看‘赋能百业’的效应有多大”。
换言之,一座城市是否真正赶上了人工智能发展的节拍,除了看技术创新程度,还要看产业发展、公共治理、社会生活受益于人工智能的程度。正所谓是,“赋能为王”。
明确了这一条,我们对于人工智能发展的推动,就能更聚焦,也更全面。
聚焦,是为强化人工智能之于城市的功用,尤其是强化人工智能同各类传统产业、传统手段、传统模式之间的深度融合,进而创造出全新的产业、手段、模式,而不是简单地做个加法、保留“两张皮”;全面,则意味着绝不仅仅从规模、数量、产值上去看待人工智能,更应在远处着眼、深处着手,打下系统性的基础,从而筑就一个综合实力高强的“高地”。
具体而言,强化人工智能“赋能”作用的最重要方式,是持续为之创造场景。
有了场景,技术才有用武之地,企业才有成长空间,“人民城市”中的每个主体,也才能真正感知并享有技术革命带来的品质跃升。而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发展人工智能,最核心的优势,正在于可以提供出极为丰富的场景。
2018年底,上海率先在全国启动AI应用场景建设计划,迄今已经进行两批场景开放,累计开放场景30个,涉及医疗、教育、文旅、城市管理、司法、金融等累计十大领域,吸引海外150多家企业、240个解决方案参与。今年以来的疫情防控工作实践,和这些年着力打造城市治理“两张网”的工作进程,也一再提示我们开发场景、运用技术的重要性。只要场景充分开发、充分开放,我们自会发现人工智能对城市方方面面的赋能潜力。
技术愈是更新、工作愈是推进,创造场景的进程就愈是紧迫、愈是需要各方合力开拓创新。在打造“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的第三年,在“人民城市”建设新征程的开启之年,我们当对“场景”有更深的体认,对创造新场景有更主动的自觉——这本身就是一座城市核心功能不断增强的过程,当然,也是治理者不断自我革新、自我提升的过程。
来源:上观新闻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