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空间上理解中国佛教?这个开在大学路上的人文讲坛又开讲,为夜行人留盏心灵明灯-LMLPHP

“世间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简单两句话,道尽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也点透了佛教空间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10月8日晚,“大隐?五角场人文讲坛”第二辑第三讲《从空间上理解中国佛教》在大隐书局创智天地店开讲。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张伟然围绕《寺院映现的中国》一书,从汉化寺院的建筑特点、四大佛教名山、各地佛教胜迹、寺院的分布格局、寺院的僧侣生活等方面,向观众讲述了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和所映现出的社会状况。

佛教原本是外来文化。它在公元前后传入中国,直到西晋,一直只在局部地区、社会上层之间流传。东晋以后,佛教几乎突如其来地迅猛覆盖到南北各地域,普及到社会各阶层。南北朝时期形成学派,隋唐时更是形成很多宗派。宋代以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合流。这一道西天大餐,中土人经过三百年观望,三百年狼吞虎咽,三百年细嚼慢咽,终于把它变成了自己的营养,直到今天。

将佛教放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它的空间分布是有重大变迁的。中国佛教现在的名山系统也是逐步形成的。佛教作为一个社会存在,它有一个分层的立体结构。佛教僧团、社会大众与佛教的空间关系迥然不同,而且期间还有地域差异。佛教作为一种空间因素,曾深深地参与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塑造。中国佛教的宗派也受到地理环境的深刻影响。

在张伟然教授生动的讲述中,观众感受到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也更了解中国佛教。不少观众向张教授提问,现场气氛热烈。

如何从空间上理解中国佛教?这个开在大学路上的人文讲坛又开讲,为夜行人留盏心灵明灯-LMLPHP

2019年起,五角场街道与大隐书局共同打造了“大隐·五角场人文讲坛”系列活动,依托五角场校区、商区、园区、营区、社区资源,邀请文化、经济、科学等各领域知名专家、学者,为市民带来丰富的文化盛宴。讲坛坚持以柔性的学习形式,弘扬人文精神、传播正能量。大咖云集的第一辑活动受到听众、读者尤其是青年人群的关注和好评。登上讲坛的,不仅有李大潜、赵东元这样的知名院士,也有读史老张这样对杨浦、对五角场充满深厚感情的资深媒体人。街道和大隐书局精诚合作,“兴人文风,启精神志”,营造了崇尚读书的良好氛围。

今年8月6日,第二辑首讲启动,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图书馆馆长陈思和带来《健康的读书生活》,吸引了最远从松江赶来的听众,现场座无虚席,无法入场的百余名路人隔着书店的落地玻璃窗眺望……

大学路是上海“最美的12条街道”之一,今年5月又入选上海首批16个“全域旅游特色示范区域”。 五角场街道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大隐·五角场人文讲坛” 于每月第二周星期四晚间举行,希望能为充满烟火气的大学路更添一份书卷气,启迪心智、陶冶情操,也为生活、工作和学习在五角场的莘莘学子、城市夜归人保留一盏心灵的明灯。

10-09 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