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的中国学生:导师总是最早到实验室,长时间工作手指已变形

2019-10-10信息快讯网

诺奖得主的中国学生:导师总是最早到实验室,长时间工作手指已变形-信息快讯网

向丽莎与格雷格·塞门扎教授等人合影

北京时间10月7日下午5点30分,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公布,他们分别是来自哈佛医学院达纳-法伯癌症研究所的威廉·凯林(William G. Kaelin, Jr.),牛津大学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Peter J. Ratcliffe) 以及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格雷格·塞门扎(Gregg L. Semenza)。而他们的获奖理由,则是表彰他们在理解细胞感知和适应氧气变化机制中的贡献。

作为格雷格·塞门扎教授的学生,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专业临床医生向丽莎曾在2012年~2014年进入教授的实验室工作。两年间,在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缺氧调控肿瘤方向的多项研究。

在得知导师获奖的第一时间,向丽莎给格雷格教授发去祝贺邮件。第二天一早,她就收到了格雷格教授的回信,邮件中,格雷格教授说:“也谢谢你,希望你在成都好好工作和生活。”

得知导师获奖,华西女医生发祝贺邮件,次日收到回复

向丽莎说,当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她非常震撼、高兴、激动!随后,漫天诺奖的获奖消息传来,“感觉朋友圈已经被刷屏了”。她发出一条朋友圈后,有同事得知获奖者是她在美国的导师,还在评论里开玩笑说:“这真是我们离诺奖最近的一次。”她回想起在实验室与格雷格教授共事的两年时光,心中久久不能平复。随即,她向格雷格教授的邮箱发出祝贺邮件,原本以为消息一出,格雷格的邮箱肯定已经“爆”了,回复也会很慢,但在第二天一早,她就收到了导师的回复:“也谢谢你,希望你在成都好好工作和生活。”

诺奖得主的中国学生:导师总是最早到实验室,长时间工作手指已变形-信息快讯网

向丽莎与格雷格·塞门扎教授

向丽莎说,其实学术圈内的人对格雷格教授获诺奖并不会感到惊奇,“那是迟与早的事”。曾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期间,学院的一些教授就预测格雷格教授将在5年内获诺奖,“结果现在算算时间,还真的是!”因为格雷格教授与同伴探索发现的“氧感知通路”,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而且作为诺贝尔奖的风向标,早在2016年,格雷格教授就已获得拉斯克基础医学研究奖。而此次真正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确实也给她和实验室的同事很大鼓舞。

在诺奖得主指导下,她独立完成HIF-1抑制剂的前临床试验

说起与格雷格教授共事,向丽莎表示,这也算有一定的机缘巧合。向丽莎博士阶段所研究的是肿瘤方向,正好与格雷格教授实验室研究方向相同,通过引荐,她在2012年作为格雷格教授第一个中国CSC联合培养博士,进入了格雷格教授实验室工作。她坦言,那两年,是她人生中受益匪浅的一段宝贵时光。

在实验室,向丽莎主要是研究缺氧对肿瘤发展的调控机制,以及从事一小部分抗肿瘤药物的前临床实验。因为格雷格教授研究的缺氧诱导因子与很多疾病有关,尤其是肿瘤,所以他们很早就开始筛选能够抑制HIF-1(缺氧诱导因子)的药物,其中有一项HIF-1抑制剂的前临床试验(动物实验),就是向丽莎在格雷格教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并且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从这个课题之后,格雷格教授对她更加信任,又给了她两个难度更高的课题进行研究。

诺奖得主的中国学生:导师总是最早到实验室,长时间工作手指已变形-信息快讯网

工作中的他:对学生严格,细到实验试剂用量都会过问

向丽莎坦言,最开始去实验室其实心里还是挺“虚”的,因为身边都是各名校毕业生。而格雷格教授一视同仁,给她安排很好的指导老师,把集体讨论变为单独会见,“从不落下任何一个学生”。格雷格教授的实验室也不像其他院士的实验室一样人很多,“从不会超过15人。”而教授给出的原因则是,“如果人太多,我没有精力和时间保证对每一个人进行指导。”所以,格雷格教授在实验室对成员的指导和训练都是直接的,一对一的,“每一个人的每一个课题他都亲自指导、把关”。

她回忆,实验室的学术氛围很浓,格雷格教授对每一个人也很严格,“每做一个实验前,他会单独会面交流,细到实验的每个步骤、实验试剂的用量、如何操作等,都会详细过问,写成的书面材料连标点符号都不放过”。

“有时答不上问题,还会被轰出办公室。”向丽莎说,“在这样的氛围中,你必须要努力工作,否则就会落后。”那两年,她几乎每天早上6:30就起床,晚上10点才离开实验室,周末还要自觉加班。而正是这严苛的两年锻炼了她,她笑着说:“在教授那里训练两年后,我可以去任何一个高强度高压力的地方工作……”

几乎每天4点起床,是实验楼里最早到的人

在她眼中,教授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跟他的严谨、专注、执着分不开,“在学术上,可以说他已经达到痴迷状态!”她介绍,格雷格教授学生时代是哈佛的高材生,自从发现“氧感知通路”的价值后,就一头扎进这个领域进行科研,几十年如一日。“他每天早上是整栋楼来得最早的人。教授说自己几乎每天4点就会起床,6点甚至更早就会到实验室,而晚上下班也很晚,可以说把实验室当成第二个家”。向丽莎曾亲自问过他,而他给出的解释是“想避开早晚堵车高峰”。而大家都知道,这是他对科研由衷的热爱,才把时间用到了吝啬的程度。

诺奖得主的中国学生:导师总是最早到实验室,长时间工作手指已变形-信息快讯网

格雷格·塞门扎教授

教授每天除了吃饭上厕所和讨论课题,会一直处于工作状态,而由于长期工作、打字写文章,他的手也严重变形,还有严重的腰椎劳损。

在大家眼中,他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向丽莎说,虽然他已经是美国科学院院士,但他几乎拒绝一切院校行政职务,基本不参加外界应酬,就只做科研,“他自己把时间看得很宝贵,因为他觉得,外界的一些行政工作或是应酬会耽误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生活中的他:爱踢足球爱做饭,喜欢中国的长城故宫黄山

与工作中的严谨细致相比,向丽莎说,只要离开实验室,生活中的格雷格教授则是一个简单随和的人,“很关心学生,实验室有谁过生日,都会买一个蛋糕和大家一起庆祝,和大家一起说说笑笑。”有时还会邀请学生去他家做客,“他很会做饭,每次都会亲自下厨。”让她没有想到的是,教授家非常朴素简单,与普通人并无两样。在闲暇之余,格雷格教授除了看一些文化和历史的书籍外,已经60多岁的他还有一个爱好就是踢足球,平时还会到学校去教学生们踢球。

有三个孩子的格雷格教授对中国也有很深的情结,多年前,他们一家五口曾到中国旅游,“他很喜欢中国的长城、故宫、黄山,爬黄山时也是我们陪着一起去的”。他也喜欢中国的文化艺术,他会到各种小店去淘中国的手工艺品。“看到一些中国的艺术品,他还会让我们跟他解释一下这些有什么含义、历史和来源。”向丽莎说,在日常生活中,格雷格教授可以说是一个很可爱的人。

现在,向丽莎除了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专业医师,还是国家药物临床研究基地PI,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后。今年11月,格雷格教授还会到上海参会。那时,她希望能邀请他到成都、到华西来走一走、看一看。“这也是计划了很久的,我相信只要他有时间,一定会来。”向丽莎说。

(原标题:诺奖得主的中国学生:导师很严格 喜欢长城故宫黄山)


来源:上游新闻

编辑:张子杰
责任编辑:李伶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市商务委广大党员干部与庆祝大会现场同步齐唱国歌,把强烈爱国热情转化为做好商务工作的强劲动力
为保障城市安全有序运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而不懈奋斗!上海公安机关组织收看收听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实况
新中国70华诞收获国际社会满满点赞,各国政要送祝福
一碗国庆面,我爱你中国!上海中医药大学师生同吃“五谷丰登国庆面”,祝祖国国泰民安
国富民强,盛世如斯!南翔古镇这样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收看实况转播和举行专题学习“零时差”无缝衔接,金山党员干部群众多种形式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
再作新奉献!共圆中国梦!长宁区基层工作者吐露心声,还有居民赋诗一首
感受祖国发展、思考工作责任,“挤时间”观看庆祝大会的“电力人”这样感慨……
第一批博士、第一批公派留学生……这些新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次”先睹为快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吸引海外华人华侨、留学生、中国维和官兵热切关注
浙江一高校选修课“做食品”受热捧,学生申请需“摇号”
"祖国爸爸"去哪了?小学生灵魂提问,网友的答案绝了!笑着笑着就哭了…
有了孩子,女人就该放弃工作做“全职妈妈”吗?
第二届进博会筹备工作进入冲刺阶段
自豪!上音指挥系学生孙一凡获得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国际青年指挥比赛冠军
每晚从实验室回家,她的孩子还在等她,29岁当上北大博导,而今入选最年轻杰青候选人
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含金量很低”的残雪,今晚会赢吗?
打破国外垄断,国内首台自主知识产权碳离子治疗系统获批注册上市
国务院任免国家工作人员
中国海军时隔10年再访日,太原舰抵达横须贺,参加国际舰队阅舰式
民族乐器品牌不断创新出新,尽现耀眼“中国红”
外交部回应“对新疆的成功治理是否应归功于中国政府的治疆政策”
新书发布 | 海关文献:解码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钥匙
国际邮轮界大咖汇聚申城,李强会见,并为中国邮轮旅游发展示范区揭牌
这位上海教师170本日记记录42年教学改革的静水流深,曾引发全国关注的教改实验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惊呆了,初一学生三成不会系鞋带!有远见的父母都不怕让孩子吃苦
演员叶璇高铁阻止“外放族”被怼 12306称将加强工作
扎实推进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上海市属高校纷纷这样做!
特朗普:欢迎中国留学生赴美学习,不会区别对待
进一步做好短缺药品保供稳价工作
90 后“梗王”袁隆平提起学生直挠头:“死脑细胞的!”哈哈哈,老师的辛苦我们懂!
94岁教授轮椅上站起来接受95岁学生献花!重庆大学90周年校庆的感人一幕
奋力书写中华民族新史诗——写在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发表五周年之际
在校大学生“活体运毒”,五万元报酬赔上一生前程
废弃奶茶杯、收银小票做的环保周边颜值爆棚 喜茶“灵感再生实验室“探索环保的多种可能性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