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干兴邦英雄谱⑯ | 黄琴:让爱心贯穿护理的每个细节

2018-05-20信息快讯网

实干兴邦英雄谱⑯ | 黄琴:让爱心贯穿护理的每个细节-信息快讯网

▲黄琴 (右)手把手地带教年轻护理员。

“输液保护用具”“卧床老人隐私裤”“偏瘫老人助步鞋”“手指分隔握力具”“床护栏保护软垫”“浴室运送保暖衣”……这些摆放在黄琴办公室的发明是她护理工作20多年的经验结晶。在这些东西的一旁,还有一台使用痕迹明显的缝纫机。

这些都是她细心的小创新,她先后获得了全国女职工岗位创新技能大赛第四名、全国第二届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三等奖、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黄琴身形偏瘦,看起来却很精神,说话总是带着笑意。对于记者的采访,她略感拘谨和羞涩。

2012年,黄琴获得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今年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养老护理工作是个技术活,更是个‘良心活’,一名好的护理员只有娴熟的服务技能是不够的,还要善于动脑筋,要针对不同的需求创新护理方法,用心用情驻进老人心里,并让爱心贯穿于护理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黄琴说。

不能用同一种护理方法对待所有的老人

实干兴邦英雄谱⑯ | 黄琴:让爱心贯穿护理的每个细节-信息快讯网

▲黄琴与福利院的老人交谈

第一次去那里,黄琴看到护理员帮这些成年人洗脚、倒马桶,女护理员还帮男成年孤残人员洗澡。那个时候,黄琴的感受是“这个活干不下去”。

从1992年在上海第二社会福利院做护理员以来,黄琴和“护理员”这个身份已经共处26年了。

20世纪90年代初,国企改革、企业重组引发了一次下岗潮。在那个年代,一份工作变得异常珍贵起来。

黄琴还记得1992年进上海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前的犹豫。上海第二福利院位于黄琴的家乡崇明,主要服务成年孤残人员。第一次去那里,黄琴看到护理员在帮这些成年人洗脚、倒马桶,女护理员还帮男成年孤残人员洗澡。那个时候,黄琴的感受是“这个活干不下去”。

回家后,黄琴思考了很久,究竟要不要去福利院做护理员。让她真正下定决心的是当时的护理组长。护理组长的父亲是二福院的院长,但她仍然带头干活,黄琴很受触动。跟着护理组长将近一个月之后,黄琴开始独立做护理工作,她形容自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护理行业”。

“作为70后,吃苦耐劳精神还是有的。在福利院上班没有多久后,我也成了二福院的骨干。其实成年孤残人员很难照料,加上晚班一位护理员要负责45位成年孤残人员的睡眠、安全和情绪,没有护理经验是很难胜任这个护理岗位的。对待他们,要像对待小孩一样严格,做对的时候你要表扬,做错的时候,你要批评。”黄琴说。

在二福院做了十年护理员之后,考虑到女儿读小学,黄琴来到了位于宝山区的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她的照顾对象从“成年孤残人员”变成“老人”。照顾老人的方法对于黄琴来说又是一次全新的探索。

她说:“照顾老人和照顾那些成年孤残人员不同,老人需要你真心诚意地对待他,才能走近他。你要了解老人的背景、家庭情况、生活环境和习性。在生活中,有些老人也很固执,但是你不能当场去责备他,等这件事情过了之后,再跟他慢慢解释——‘那时候你对这件事情处理方式有点偏激了,这样对身体不好,以后碰到类似的事情我们不要激动,慢慢说好吗?’这样说他们会容易接受得多。”

刚来三福院的时候,黄琴每天要照顾8个老人的居室卫生、个人卫生、饮食起居、康复护理等,其中有个脾气很古怪的“老刘”。住在三福院的老人,每个人都有一个床头柜,老刘床头柜上的瓶瓶罐罐很多,因为环境因素,灰尘比较多,所以护理员需要经常擦洗这些瓶瓶罐罐。有护理员没有将这些瓶瓶罐罐放回固定的位置时,老刘就会责怪护理员。床头柜上还有一块肥皂,如果肥皂动了一点位置,老刘会认为“护理员打扫后会洗手,洗手肯定要用我的肥皂。”这就容易引起护理员与老人之间不必要的误会。

在这之前,黄琴没有护理老人的经验,她带着热情走近了老刘。别的护理员喊他“刘伯伯”,黄琴喊他“老刘”。

黄琴擦完瓶瓶罐罐后,尽量都放在原来的位置,人为操作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偏差。擦拭完后,当黄琴看到老刘在电梯里出来的时候就迎上去说:“老刘,今天我帮你擦过灰了,有些东西位置可能放得不对,你帮我再动一下。”和之前发脾气不同的是,老刘温和地对黄琴说了句:“没事的,我自己放一下。”

老刘还有一把锻炼用的长刀,平时早晨起床都要耍一下。黄琴对他说,这个刀放在床边上也不安全,最好就是放在床底下,别人如果看到了模仿你这个样子的话,到时候我们这里就不大好办了。老刘的脾气很犟很固执,当时没有回复黄琴,但是第二天,黄琴看到老刘把刀放在床下了。

“走进他们的内心,让他们完全信任你,这是护理员们应该努力做到的,但有时距离太近了也会产生矛盾,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护理员,要做到老人需要的时候我出现,老人休息的时候我关注。每个老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用一种护理方法对待所有的老人。”黄琴说。

近几年,黄琴的工作任务主要负责三福院的护理部200多个护理员的日常培训。培训对她来说是吃力的,她形容培训新的护理员就像“没有写过字的白纸,要一笔一画写上去。”今年4月1日,她主动要求到三福院失智照料中心挂职锻炼。

“给护理员培训是一个输出过程,我也要从第一线进行一些输入,才能不断完善我的护理工作。”黄琴说这是自己选择挂职锻炼的初衷。

“四心”和“五勤”里渗透着浓浓的人文关怀

实干兴邦英雄谱⑯ | 黄琴:让爱心贯穿护理的每个细节-信息快讯网

▲黄琴对护理员进行老人照料培训。

“‘四心’指细心、耐心、专心、暖心,‘五勤’是勤翻身、勤拍背、勤按摩、勤喂水、勤擦洗。‘四心’和‘五勤’体现着真正符合老人特点的人文关怀。”

三年前的一次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失能失智老年人数量迅速增加。

统计显示,全国失能失智老年人超过4000万,他们的养老及医疗问题直接影响一亿多户家庭。照顾失智老人往往比照顾失能老人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因为多数失智老人仅仅是精神失能,他们大部分能自由活动,需要护理人员贴身跟从,以免走失;有的失智老人还“有脾气”,打骂护理人员。为了延缓失能失智老人的失能失智进程,护理人员必须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养老机构配备专业的康复设施。

照顾失能失智老人比照顾一般的老人难得多。给他们洗澡、喂饭、晨间护理的时候,要注意评估老人的状态。黄琴说:“有的老人情绪处于不稳定中,你拿饭给他的时候,他很有可能把这碗饭像飞碟一样给你扔出去,需要评估好情绪状况再给他吃饭。”

每天重复的一日三餐,对生活能自理的人是很平常的事,但对于失能失智老人而言却并不容易。照料他们吃饭时有4种体位:坐位、半坐位、侧卧位、半侧卧位;8种情况:需引导、诱骗、看护的、吞咽困难的、速度太快的、边玩边吃的、鼻饲的、喂食的;5种饮食种类:流质、半流质、普食、软食、碎食。

潘阿婆由于脑梗造成吞咽困难、四肢僵硬,而且无法言语,家属拒绝为老人插胃管,老人只能吃流质,由于疾病和生理原因,嘴巴中的三分之二食物会顺延流出,每次喂饭需要一个多小时,这不仅浪费人力而且对老人自身吸收营养也不利,黄琴经过反复推敲,终于发现相对稠一点的流质不易流出,而且还易于老人吞咽,喂饭时间从原来一个多小时缩短到20至30分钟,这样可以把多出来的时间更好地为其他老人提供服务。

社会对护理员的认识有一个误区:什么人都可以做护理员。黄琴说:“护理员必须要有专业的知识,比如说翻身,对于一个长期卧床不能自行翻身的老人来说,如果翻的位置不舒适、肢体摆放不到位,那么两个小时对于老人来说极其难受。”

在三福院的住养老人中,失能失智的老人占80%以上,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具有更全面的护理知识和技能。通过长期的一线护理经验,黄琴总结出了“四心”“五勤”的工作方法。

“‘四心’指真心、贴心、诚心、孝心,‘五勤’是眼勤、手勤、脚勤、嘴勤、勤思。我们还需要去生活中观察护理员的在岗情况、操作步骤、仪容仪表,如果不对的话我们要及时指导规范化的操作,‘四心’和‘五勤’体现着真正符合老人的人文关怀。”黄琴说。

在“四心”“五勤”的指导下,黄琴和同事们总结出许多护理经验:对于长期使用轮椅的老人,为了避免尾骶部发生压疮,将气圈垫垫在座椅上,以减轻老人尾骶部的受压;对于长期卧床鼻饲的老人,为了保障老人有充足的蛋白质等营养物质摄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制定了定时定量的营养附加餐、每2小时为老人更换卧位、每日3次肢体被动康复训练的护理方案;针对夜间注射胰岛素的糖尿病老人,如不及时进食容易发生低血糖的状况,规定在老人注射胰岛素后半小时,护理员必须帮助或提醒老人进食饼干等食物,从而降低了老人低血糖的发生。

三福院照料的,大多是一些80岁左右的老人,以上海本地老人为主。在环境、硬件设施、护理员人员配比不断改善的基础下,黄琴感受十年来三福院变化最大的还是老人的养老观念。

“十年前老人都不会想进养老院的,觉得子女不孝顺才把自己送进养老院。现在老人进福利院,他会觉得在家里会给子女增加负担,在机构养老不仅能参加形式各样的娱乐活动,而且享受护理人员24小时全天候的照顾,让子女放心自己安心。这在平时跟他们的聊天中能感受到的。我们是医养结合的单位,老人有一些小毛病看起来也方便。在我们福利院的老人,有时候过节过年回家,请了半个月的假,但没过几天就来了,因为老人觉得在养老院的日子,自己有固定的生活节奏,有主人的感觉,而回到家里却要根据孩子的生活节奏来定,他们回家就很不适应,我们每天的工作量和时间是排好的。”黄琴说。

优秀的护理员要“有文化,懂技术,能创新”

实干兴邦英雄谱⑯ | 黄琴:让爱心贯穿护理的每个细节-信息快讯网

▲就凭着这台缝纫机,黄琴大胆创新,有了不少小发明。

“在很多人眼里,养老护理员不需要文化、技术,更不需要创新。其实不然,养老护理是一份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规范的操作是提高老人幸福指数的保障。”

黄琴办公室的设计发明令记者眼前一亮:输液导管保护用具、手指分隔握力具、偏瘫老人助步鞋、卧床老人隐私裤、床护栏保护软垫、浴室保暖衣。这些“发明”已经运用到三福院老人的护理中。

2012年,为贯彻落实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民政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政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进一步发挥民政高技能领军人才在带徒传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启动实施首批民政部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

其中对“技能大师”的定义是——技能大师应当是民政行业某一领域技能拔尖、技艺精湛并具有较强创新创造能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高技能人才,在带徒传技方面经验丰富,身体健康,能够承担技能大师工作室日常工作。

2014年,三福院成立了“技师创新工作室”,黄琴成了工作室的领衔人。黄琴说:“独角戏没有交响乐激昂的感染力,一个人再强,终究只有两只手,只有整个团队都强了,才能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我的工作室就是和同事们一起打造新一代护理人的平台。”这几年,黄琴不仅培养了院内200名护理员,还承接了陕西工运学院、上海建峰学院护士班实习生的临床带教、各区县敬老院、对口援助民办养老院的护理员培训任务,培训了15000余人。

黄琴带的徒弟中有的在全国养老护理技能竞赛中荣获个人一等奖,有的在上海养老护理技能竞赛中囊括一二三等奖。现在她们中间已有技师一名、高级护理员六名。

办公室里的这些发明是黄琴和她的团队近几年的成果。面对老人输液时针管滑落伤害肢体,她制作出“输液导管保护用具”,并荣获了2015年度上海职工优秀创新项目奖;为了帮助偏瘫老人康复锻炼中碰到的引导抬腿的难度,她设计出“偏瘫老人助步鞋”;针对手指僵硬的老人,她设计出“手指分隔握力器”,避免老人手指缝和掌心的破皮,也可以锻炼手掌和手指的力量;为了方便护理人员更换尿布,保护老人隐私,她设计出“卧床老人隐私裤”;为了避免卧床老人情绪不稳定的时候敲击床栏造成损伤,她设计出“床护栏保护软垫”;为了避免行动不便老人在浴室和居室运送过程中着凉,她又设计出“浴室运送保暖衣”……

想起自己刚进入福利院时的“这个活我干不下去”,黄琴笑着说:“我觉得我现在对这份工作有成就感了。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养老护理员就是负责老人吃喝拉撒睡,是每个人都可以胜任的工作,这样的工作不需要文化,不需要技术,更不需要创新。其实不然,养老护理是一份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每一项护理操作都有规范化的流程,规范的操作是提高老人幸福指数的保障。”

1979年,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上海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截至2017年底,上海户籍老年人口已达483.6万,占户籍总人口的33.2%;80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占户籍老年人口的16.7%;人均期望寿命83.37岁,百岁老人突破2000人(每10万人中有14.9人)。老龄化程度还在不断加深,预计到2020年户籍老年人口达到540万、2025年达到600万左右。特别是,2030年到2040年十年间,高龄人口预计增长一倍,达到150万人。

针对上海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问题,作为一个基础的护理员,黄琴也有自己的忧虑。她说:“护理员的培养是重点,我觉得后面可能要断层,年轻的护理员越来越不愿意干这份工作。高校也开设了护理专业,但是这些学生对口的是管理岗位,实际操作照顾老人的很少。到2025年,社会将面临银发浪潮的高峰,养老行业需要大批的养老护理一线人员,实事求是的培养一批愿意从事养老的一线的护理员太重要了。”

针对现在护理人员将面临断层的问题,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老年人口所所长周海旺对记者说:“每个行业希望有人去做的话,相应的工资收入要提高,工作条件要改善。护理工作的培训要正规化,现在护理员招聘的人都是临时培训,护理能力有限,老年人现在的消费意愿和能力也比较有限。以后,随着这个行业的收费慢慢提高,护理员的工资也会慢慢提高。有的问题是在发展中慢慢解决的。”

作者:陈佩珍

图片:均受访者供图

编辑:王秋童

责任编辑:叶志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