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是否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 文化视点

2019-03-18信息快讯网

中国电视剧是否跟上了时代的步伐 | 文化视点-信息快讯网

资料来源: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责任公司 制图:李洁

“嫦娥四号”传回了第一张摄自月球背面的照片;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透露,中国的基础研究已经连续六年有着公认突破……当一系列科技创新有力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深刻影响人民生活福祉之时,作为客厅文化,中国的电视剧创作是否跟上了时代的步伐?现实的步伐?人民期待的步伐?答案似乎并不乐观。

有专家比喻,社会生活里许多我们引以为豪激荡人心的领域,都是荧屏故事的“无人区”,比如科技、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等。这显然与我们身处的创新创造的时代难以匹配。

现实主义创作要勇于回答时代课题,从当代中国的伟大创造中发现创作的主题、捕捉创新的灵感。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阎晶明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文艺创作要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说:“创作者需要打开视野,更需要走进实践深处、聆听时代声音,在立体的世界里、从宽频的各行各业中挖掘好故事,塑造好人物。努力做到总书记要求的。描绘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

匹配时代发展挖掘现实富矿,创作者应当延展学习领域

近两年,现实题材创作形成热潮。有心人做了统计后发现,剧作的类型形形色色,有情感剧、创业剧、也有动作和悬疑等内容包含其中。但相比丰富的类型元素,作品涉及的行业却略显狭窄,时尚、餐饮、传媒等行当最受编剧青睐。比如《幕后之王》与《我们的四十年》都邀观众走近电视制作行业的台前幕后;《风再起时》《你和我的倾城时光》《奔腾岁月》说的都是服装行业的风云。

也有编剧愿意探索新的写作领域,已播的《亲爱的翻译官》《南方有乔木》《猎场》,分别聚焦高级口译、无人机设计师、猎头等职业。但它们多多少少困在了“专业失真、恋爱过载”的魔咒里。

对此,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一针见血地指出,一些编剧的问题在于,对社会的进步认知不足,总在自己熟悉的半径内重复创作。“社会日新月异,许多人物的超凡精神与超凡才能,需要创作者看见、挖掘并展现出来。因此,编剧应当加强学习,延展学习领域。只有先当生活的学生,才能当剧作的主人。”若有编剧想写电商大规模发展之后与实体经济间的碰撞,他能做且必须做的一件事便是知识更新。

看看辽阔的现实:上海张江活力四射,科创题材理应在文艺作品里占有一席之地;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那些重塑中国经济地理的新坐标中,必然富含文艺创作的鲜活源泉;北斗导航、国产大型水陆两栖飞机等超级工程不断刷新中国人民的自豪感,每一条战线里都写着了不起的故事等待被发掘、被广而告之。在王兴东看来:“作为一剧之本的主导者,编剧应当跨越高山、趟过溪流、迈向深谷,只有到实地去勘探、钻研,才能挖出宝藏。”

攻破行业壁垒超越职业本身,文学艺术终究是关于人的艺术

隔行如隔山,何况金融、科技、生物等专业性极强的领域。编剧们如何突破行业书写的瓶颈?深扎行业、或重视行业内部写作者的建议跃入视线。理由很充分:从行业内部观察疾风劲草,所谓的编剧行业壁垒便可攻破。

著名作家孙颙提供了两则深扎行业的例子。“滕肖澜的《城中之城》写金融业,她的先生是圈内人士,她自己则到银行蹲点良久。王小鹰每次创作筹备期都在七八年。写《你为谁辩护》前,她干脆把自己变成了行业中人,去律师事务所做兼职,两年里跟办20多个案件,还跟着师父去监狱会见当事人,到临时法庭做书记员。”书写者的眼里没有了行业盲区,下笔才可行者无疆。

不过,仲呈祥提醒:“精通行业固然必要,但文学艺术是关于人的艺术。聚焦某个行业的文艺创作,要力求超越行业自身,在人性上取得普遍意义。如此,戏剧人物才能取信于人,才是有效的创作。尤其要警惕,别把文艺创作降格为一个行业的宣传工具。” 要么专有名词连着行业术语,要么一味自我表扬,电视剧一旦成为某行业的“黑板报”,就会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单调和乏味。

这位评论家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讲好中国故事,艺术家跟历史学家不一样。史学家讲原委、讲事实,讲发展的来龙去脉;艺术家不必面面俱到、首尾圆满,而是持各家不同的艺术话语,根据故事构筑情节、塑造人物。无论科技、商业、教育、司法哪个行业,万变不离其宗要写人,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就像《大江大河》里的宋运辉,技术是他的理想之光、姐姐是他的情感软肋,执拗性格又在其事业发展路上“因势成人、因势废人”。从人性、人格、人情、人道四维来塑造人物,这样的主角虽有光环,却绝非“纸片人”。


作者: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编辑:周辰

来源: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经典山水画教学和传承在沪又添重要平台:萧海春山水画研究工作室成立
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举行“国际妇女节“招待会
大数据报告勾勒数字时代“上海女子图鉴”:既专注眼前事业,也钟情诗和远方
中国诗所承载的三种精神 | 胡晓明
中国学生课堂要上天?《流浪地球》重要场景将成真
【中国那些事儿】中国职业教育进入“黄金期” 留学生来华“拜师学艺”
构筑互联网时代文化新生态
彰显新时代人民政协新气象——政协委员畅谈新时代履职心声
传播时代声音 展现中国气象——中央和地方媒体两会报道精彩纷呈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新华社评论员:新时代的春天充满希望——读懂习近平总书记的“两会时间”
智能家居的“安卓”系统来了,垃圾分类会成为家居进入智能时代的引爆点吗?
他是启蒙刘慈欣科幻梦的偶像,150年前就成功预言了火箭、核潜艇、电视……
张嘉译闫妮拍新剧!30集电视剧《装台》西影开机
创新监管建设市民满意食品安全城市
《都挺好》主角都上热搜?只因挠开了生活中可能遇见的种种人性
上海高校讲台上的“新思想”,一校一课开设“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程深受学生喜爱
【中国那些事儿】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 《外商投资法》坚定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决心
一条铁路串起1.6万亿GDP!苏州段下月开工,苏南将进入全域高铁时代
在这个领域,中国反超美国
2019年,中国要推进这70个工程项目
突然被法国人嫉妒:睡觉要学中国人,网友:我可能是个假的中国人
升级版“店小二”来啦,政务办事迈入“不见面”时代
新时代价值哲学研究大有可为
自媒体时代咬文嚼字,如何“嚼”出语言的约定俗成?
登上中央电视台,拿下国际性声乐比赛大奖……这些优秀群文作品竟孵化自这个百姓“星舞台”  
新华社特约评论员:新时代选人用人的基本规范
领航新时代的理论思维(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从《都挺好》说起,电视剧应如何塑造两性形象?
荧屏如何借地域文化制造审美情趣?——从电视剧《芝麻胡同》说开去
电视剧《共产党人刘少奇》开播,带领观众感受革命先辈的人格魅力和崇高风范。
先迷晕丈夫再注射百草枯,惊悚情节如拍电视剧:春天要多预防精神类疾病
人民日报国纪平:任何挑战都挡不住中国前进的步伐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