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医疗不仅仅是延续生命
正值清明时节,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5病区近日办理出院的患者不少。每一位患者出院,成文武都会道一句:“下次再来。”这句在常人看来有些晦气的话,对这些病患而言,却是最好的祝福。
25病区又名综合治疗病房,专门服务被现代医学宣判“死刑”的晚期癌症患者,“下次再来”,在这里是“还活着”的最好证明,而成文武是综合治疗科的主任。
死亡,无法回避,也无法改变,它和生存一样,是永恒的存在。在25病区,这个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却有着生命最后的热烈跳动;在这里,所有人的目标只有一个,即便生命的最后,也要有尊严地活着,安详地离去。
让他们的肉体与心灵得到安抚
综合治疗科有四间病房,每间房间里有两到三张床位,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冷静而又小心的静谧,这种氛围会在成文武带着微笑查房时,发生略微变化。
“越是这个时节,越要注意。”成文武说得小心,在综合治疗科,他见过太多在清明节前后出现病情波动的患者,也许是因为节气,也许是因为心情,医学无法解释。
有不少患者要求在清明节前夕出院。就在4月4日这一天,有三位患者跟他提出了这一请求。“这相当于我们病房25%的患者出院了。”成文武笑道,“我非常理解他们,当然同意。”
成文武明白,在家过清明节能给予患者更大安慰。毕竟谈论死亡是一回事,但要直面死亡,甚至坦然接受死亡,却又是另一回事。
2004年,成文武前往美国M.D.安德森癌症中心进修姑息治疗。在那里,他受到极大震撼,在生命最后时刻,患者与亲属互相拥抱、好好道别,哀而不伤。这让他不禁想起去美国之前,一位老主任对他的嘱托:“小成啊,你回来后如果能让那些晚期病人去世后,家属不哭不闹还感谢你,你就学到精髓了。”
当时,成文武想的是,“怎么可能?”
如今,他明白,这一切不是不可能。
2006年,学成归来的成文武开始践行临终关怀理念,在全国首创综合治疗科。“到现在,我基本能做到从我这里离去的患者,他们的家属90%以上心情平静。”这也是他的初衷,为晚期癌症患者也为他们的家属提供一个地方,“让他们肉体和心灵上的伤痛能够得到安抚”。
很多时候,不放弃是因为割不断亲情
从事肿瘤姑息治疗多年,成文武送走了至少四位数的患者。目睹太多死亡,他始终认为应当将生和死看作一个自然的过程,不用特意延长它,也不必刻意缩短它。
“医生,我只有一个请求。”成文武仍记得当年老江入院时对他的嘱托,“尽可能减轻我的痛苦,保留最后的尊严。”老江清楚自己的病情,肠癌晚期伴随肺与骨骼转移。
成文武满口答应,几个月后,老江平静地走了。家人整理遗物时,发现了老江留给医生的一封信,感谢他们在生命最后的旅程为他减轻了疼痛,保留了尊严。看到这段话,老江的女儿泪流满面,她终于对父亲的离去释然了。
面对生命的终点,每个人、每个家庭的选择不尽相同。成文武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话,“医生,多拖一天是一天,我们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他走。”“即使是靠呼吸机活着,我也是个有父亲的人,您再想想办法吧。”
在中国,这个人情与亲情的社会里,生命从来不单单属于自己。很多时候,不放弃是因为割不断的亲情。放弃治疗,这句话究竟该由谁来说,永远都是无解。
当老江做出放弃治疗的决定时,究竟经历过多少彷徨与挣扎,没有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他对生命最后的慎重思考。
学会面对死亡,方能更好面对人生
几年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复旦大学发起过一个问卷调查,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人应该去想象自己的生命会以怎样的方式终结吗?”有7.2%和18.75%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太赞成”和“非常不赞成”。即便是有医学背景的受访者,认真思考过死亡的人仅占26.35%。从年龄层面来看,与中年人相比,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更为回避。
如今,成文武的母亲也已至耄耋。她患高血压几十年了,发生过几次意外,好在每次都有惊无险。有时候,成文武也会和母亲开诚布公地谈论,如果发生意外,到底要不要抢救、家中由谁做主这样的话题。成文武说,这是他们家的死亡教育。
归途已定。一个人走到生命的最后,到底能不能安详而平和地离开这个世界?死过的人,不可能告诉我们。没有死过的人,自然也不可能真正理解。
“我曾经看过一本外国儿童绘本,名叫《爷爷变成了幽灵》。我很感叹,他们的死亡教育是从小开始的,当一个人认识死亡,才会反而更珍惜生命,更好地生活。”成文武说,直到真正理解死亡的那刻,你便会懂得,谈论死亡时,最终谈论的还是爱,和坚强的心。只要有爱和回忆,生死之间并非不可逾越,到那时生死也能两相安。
作者:报记者 李晨琰
编辑:苏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