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访谈 | 葛剑雄:对“网红教授”现象要适当引导,防止走偏走样
■嘉宾:葛剑雄(复旦大学教授)
■采访:陈 瑜(本报见习记者)
互联网时代催生了“网红教授”。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认为,“网红教授”准确来说是网红教师,或是网红知识传播者,在普及知识的同时,要警惕被商业利益所绑架。日前,他就如何看待“网红教授”现象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学界内部存在分工,要把“网红教授”放在恰当位置来评价
葛剑雄指出,任何时候,学者起到的作用都应该是全方位的。但是,不是每位教授都能做到兼顾,所以,在教授内部是存在分工的。他举例说,比如大学教授,主要工作是学术研究本身。许多科学家和院士都是专注于自己的研究,社会上很少有人知道他们。像不久前去世的“氢弹之父”于敏,20多年隐姓埋名从事秘密研究。这些从事基础研究的学者,尽管看起来并不直接地为社会服务,实际上却极大推动着社会的进步。
当然,学术研究应不仅仅是“象牙塔”里的事业,还应该对广大民众发挥作用。因此,葛剑雄说,这就需要另一批人,或是这批学者中分出少部分人,来做知识普及工作。但他强调,科普作家不等于自己就是科学家,同样地,一个好老师也不等于自己就是这方面的专家。
一夜成名的“网红”,似乎和潜心学问的教授完全格格不入。但如果我们把“网红”理解为“流行的、受欢迎的”,实际上,“网红教授”“网红学者”在互联网普及前也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从“百家讲坛”走红的学者。葛剑雄认为,今天的“网红教授”,除了个别有心炒作的,大多数人起的作用至少目前来看是好的。特别是那些还要收费的,听众们心甘情愿地付费,说明这正是他们所需要的。弄清这个背景,我们才能把“网红教授”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来评价。
是不是网红,网民说了算;够不够教授,学术委员会说了算
既然学界内部本就存在分工,那么,如何平衡不同的评价机制呢?葛剑雄认为,作为大学教授,对所谓的“网红教授”要宽容,要有正常的心态,要坚守住自己的学术身份。他自己就经常和学生讲,哪怕在最富的国家,历史学家也不是富人,你既然选择了学者这条道路,就要想清楚目标,如果是为了挣钱,大可不必做大学教师。
葛剑雄坦言,“网红教授”也应该清楚,这里的“教授”要打个引号,准确来说是网红教师,或是网红知识传播者。至于究竟够不够“教授”,那还是要根据学校本身的评价标准,大学的学术委员会毕竟不是社会。令葛剑雄担心的是,现在社会上出现这样一种想当然的声音,即认为培育“网红教授”就是大学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这就走向了另一种极端。
葛剑雄指出,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处在不同的阶段、针对不同的受众,是有不同的方法的。许多历史课,老师们总是讲故事,表面上看效果很好,但最后还是要看学生学到了什么,教学大纲的要求达到了吗?正确的历史观念树立了吗?在他看来,在大学和中学,老师开设的课程是针对水平基本在同一起跑线的学生,如果他们在完成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把课讲得生动,那才是真正的好。但是,网上的受众需求实际上是参差不齐的,如果严格按照学校教学要求的话,是不可能大家都说好的。
普及知识的同时,警惕被商业利益绑架,沦为它们的工具
为了适应互联网的传播方式,知识的简化可能会违背某些学术事实,这也是当下“网红教授”屡受争议的原因之一。近年来,葛剑雄一直在做向大众普及历史地理这一冷门学科的相关工作。他坦言,这一过程中自己也经常需要与网络课程平台方和媒体“斗智斗勇”。
他提到自己在某个音频分享平台上有课程,讲中国疆域的变化,一节课45分钟到50分钟,总共十讲。平台方曾跟他沟通,说内容太长会影响销量,希望他可以讲得再短些。但葛剑雄坚持认为,既然标注了是课程而不是讲座,内容就是严肃的,基本的内容一样也不能少。另外,有些媒体一定要用耸人听闻的标题,内容上故弄玄虚、注水编造,这些他都是断然拒绝的。他说,如果自己只是一个讲故事的,或许可以迎合媒体,但绝不能以一个教师或者历史学家的身份这样做。这样的做法可能一时表现得很火,终归只是昙花一现罢了。
葛剑雄强调,在普及知识的同时,“网红教授”也要守住教师和学者的底线,警惕被商业利益绑架,沦为它们的工具。按道理,应该是大学或是学术本身引领学说,但现在媒体的影响力很大,很多时候就变成了媒体来引领。对“网红教授”现象不能一味地指责或是吹捧,而要适当地引导,防止走偏走样。
编辑:施薇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