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铸刀剑艺述历史

2015-09-06信息快讯网

 文铸刀剑艺述历史-信息快讯网

 

《救亡漫画》创刊号

 

 文铸刀剑艺述历史-信息快讯网

 

1937年版《战歌》周刊内一页

 

 文铸刀剑艺述历史-信息快讯网

 

1938年1月22日《立报》

 

 文铸刀剑艺述历史-信息快讯网

 

《电通》“风云儿女”特辑内载《义勇军进行曲》

 文铸刀剑艺述历史-信息快讯网

《毛泽东论文集》

 

 文铸刀剑艺述历史-信息快讯网

 

《保卫卢沟桥》

 

 文铸刀剑艺述历史-信息快讯网

 

《抗战颂》

 

 文铸刀剑艺述历史-信息快讯网

《救亡日报》

 

 文铸刀剑艺述历史-信息快讯网

上海剧艺社留存至今的三份贴报簿,保存了孤岛时期上海各报纸所载上海剧艺社所有演出剧目、剧评、演出图片、演出广告等,为上海出版传播界与上海文艺界人士抗战时期良性互动的典型物证。

■胡宝芳

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市历史博物馆主办的“文铸刀剑艺述历史——上海文艺抗战史料展”将于9月1日至9月15日在天钥桥路1188号上海朵云轩艺术中心展出。

展览共分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炮火中的舞台艺术——上海戏剧界之抗战”;第二部分“银幕中的风云儿女——上海电影界之抗战”;第三部分“烽火中的画影图形——上海书画界之抗战”;第四部分:“歌声中的战斗号角——上海音乐界之抗战”;第五部分“抗争中的笔墨刀剑——上海文学界之抗战”;第六部分“阴云下的出版热潮——上海出版界之抗战”。

本次展览精选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的抗日战争时期书刊、唱片、书画、照片等一百十件(组),通过挖掘多元化载体背后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勾勒上海戏剧、电影、美术、文学、出版等文艺界前辈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活动轨迹,展现上海文艺界人士在抗战第二条战线中的历史贡献,凸显上海在中国抗战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近代以来,作为中国文化艺术中心的上海,汇聚了大批文化艺术名人。“九·一八事变”尤其是“一·二八淞沪抗战”后,上海文艺界许多人士直接参与到抗日救亡运动中,出现了以抗日为主题的文化热潮,上海也成为抗日文化之发源地。卢沟桥事变后,上海一度成为中国抗日救亡运动的文化中心。“八·一三淞沪会战”后,上海成为孤岛,上海文艺界一部分人留守孤岛继续创作,一部分人辗转全国各地,成为推动各地抗战文化事业的主力军或领头羊。太平洋战争后,上海成为沦陷区。上海文艺工作者在黑暗中坚持抗日斗争。可以说,在全国抗战文化艺术历史上,上海占有重要地位。上海抗战文艺的发展对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和文艺发展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上海抗战文化是上海人民在民族危难之际的精神体现,显示了中国文化顽强不屈的生存活力和中华民族不畏强暴、捍卫正义的高贵品格,也成为激励和鼓舞上海人民和全国人民最终夺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上海发达的出版优势,对抗日救亡活动起到了推波逐浪的作用

近现代以来,上海成为全国出版传播中心。据权威资料统计,1936年全国出版物总册数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出自上海三大出版机构。除报刊、出版社外,上海还有书店、无线广播、通讯社、唱片公司等文化传播机构。上海出版、传播机构之繁盛、从业人员之多、资本之雄厚、网络之发达,堪称中国之最。上海出版传播界与中国思想文化界联系之密切、与时代政治关系之呼应,也非它处可比。

上海发达的出版、传播优势,对抗战初期上海文艺界的抗日救亡活动起到了推波逐浪的作用。1931-1937年抗日救亡运动中,邹韬奋主编的报刊在全国的销量、影响都无可比拟。成舍我等创办的《立报》最高发行量达二十万册,为抗日救亡报刊中发行量最大之日报。“七·七事变”、“八·一三淞沪会战”后,上海更成为中国抗日的宣传中心。1937年8月24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群众组织——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机关报《救亡日报》创刊,不久《战时教育》《救亡周刊》《战时联合旬刊》等抗日救亡报刊陆续出版,形成以《救亡日报》为中心的抗战文化传播阵地。

“八·一三淞沪会战”之后,上海部分出版传播机构和人员被迫向内地转移。留守孤岛的出版传播机构从业人士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千方百计开辟新的抗日宣传阵地。孤岛时期,出现了《每日译报》《文汇报》等十多种“洋旗报”,在孤岛掀起抗战宣传的新高潮。

太平洋战争打响后,留守沦陷地区的报人继续采取更加隐蔽的方式坚持抗战。而在上海报人进行抗日宣传的同时,上海出版社、通讯社、广播电台、唱片公司等出版传播界也积极投入到抗日文化传播中去。

各类抗日救亡出版物精彩纷呈

抗战初期,上海各类抗日救亡出版物精彩纷呈。上海戏剧、音乐、电影、文学、美术等各界文艺工作者与上海各类出版、发行公司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出版发行了一大批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为上海这座城市留下了许多真实的历史记录。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上映的同时,《电通》《明星》刊载该部电影消息的专辑也悄然上市;1937年7月卢沟桥畔硝烟未散,话剧《保卫卢沟桥》在上海演出时,上海一出版公司即与中国剧作者协会合作,出版发行《保卫卢沟桥》一书,演出方还申明放弃演出版权,优惠供给全国各地剧团演出使用;1937年9月20日,第一份全国性的突出宣传抗日救国的漫画刊物《救亡漫画》在上海创刊;1937年10月,以上海国立音专师生为主体的“中国作曲者协会”主编的抗战以来中国唯一的宣传抗战的音乐期刊《战歌》在上海公开出版,出版方主动表示,所载抗日歌曲供各广播电台播出使用;1937年11月,郭沫若、田汉、胡风、柳亚子、冯玉祥等合作的大型抗战诗歌集《抗战颂》由望平街五洲书报社经销……

“八·一三”后,商务印书馆、生活书店、上海杂志社、新知书店等一批上海图书出版发行公司同部分上海文化艺术界人士一起转移去往内地,继续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另一批人则在黑暗中克服困难,采取迂回曲折的办法坚持出版、发行进步刊物。记录上海军民抗日与生活的大型报告文学作品集《上海一日》1939年在上海出版;以上海剧艺社为中心的戏剧工作者编写的抗日剧本《孤岛三重奏》《梁红玉》《明末遗恨》等让孤岛迷茫、绝望的市民保持清醒与希望……

抗日战争时期上海各类出版物中,红色文献的出版尤其值得一提。1937年10月,上海四马路抵抗画报社编辑发行了《抵抗画报》,创刊号即刊载特稿《毛泽东印象记》,将领导八路军抗日的毛泽东称为“抵抗主力”;由斯诺撰写,翰青、黄峰合译的《毛泽东》自传1937年11月在上海初版;1937年12月在上海马路大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论文集》为日后《毛泽东选集》的雏形。而上海的《救亡漫画》,则以漫画形式传播陕北军民的抗日热情和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二战时期的上海,是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桥梁与纽带。这里不仅有中国的出版、传播机构,还有美国、英国、法国等国的出版传播机构,如《密勒氏评论报》《字林西报》《大美晚报》等,均对中国人民的抗战表示同情与支持。外国记者报道中国抗战事变的消息通过上海的平台传播至海内外。如美国记者斯诺的《西行漫记》中译本1938年由上海复社出版;英国记者贝特兰不仅向世界传播西安事变消息,他的著作还在1939年由上海译报图书部印行第一个中译本,书名为《中国的新生》。太平洋战争前,大街小巷流行的各类抗日歌曲通过英商百代公司传播海内外。上海出版传播界,特别是新闻界,形成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沟通中国抗战及世界反法西斯斗争的消息,争取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抗战的同情与支持。

(本版图片摄影 张毅)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