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艺为何频频凝望历史

2015-09-08信息快讯网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日前,一出由中国和以色列两国艺术家联袂演出的原创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献演于上海文化广场,连演4场反响热烈。当剧终帷幕落下,总有许多观众久久沉浸在音乐剧所营造的感动中,不舍离去。目前,该剧30余场演出计划已经排上了日程。

距离宣告抗战胜利的日子已过去70年,这座城市挥别那些曾在深重苦难里的犹太友人业已超过半个世纪,但正如音乐剧描绘的“微茫星光可以照亮最深的黑夜”那般,剧中动人的光芒也穿越过岁月硝烟,闪耀在当世观众的心底。这样的场景何其相似,前不久上海歌剧院以聂耳创作《义勇军进行曲》为底本的《国之当歌》也在人民音乐家的故乡云南收获感动。

今天的文艺作品为何还要频频转身凝望历史?著名评论家荣广润说:“历史,尤其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有深刻影响的历史,无论时代如何迁徙,它们都是文艺创作的灵感源泉。用当下的手法重温历史,新鲜但足够深沉的创作得以靠近年轻的心。”

被岁月选择的作品,是“不可忘却的纪念”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这样比喻历史和现实的曲折进程:“历史的道路……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有专家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艺术创作如同历史路边的行道树,静默见证着,尔后以岁月的年轮述说当年雨雪风霜。优秀的文艺作品中既有生活的欢愉,亦有苦难的哀鸣;有战斗的歌声,也有奋起的号角,前人以艺术的方式告诉未来。而在时间长流里,真正砥砺住万千淘洗被岁月选择的作品,往往是前人经历的浮生,能为各个时代的受众填补历史感知的空缺。

提及书写战争年代,评论家们更多的会提起著名的美国作家海明威,他一生的创作都行进在艺术与现实主义的兼容并蓄中。1920年代,海明威为西方世界沉沦的荒原时期反思并呼号,他以《太阳照常升起》描绘因厌恶战争而对人生厌倦、懊丧的“迷惘的一代”,再用《永别了,武器》揭示“迷惘的一代”的历史成因,控诉战争毁灭人的理想、戕害人的心灵,并致万千无辜生灵涂炭的罪行;随后的20年间,他在《丧钟为谁而鸣》里塑造了摆脱迷惘和悲观、为反法西斯战斗无畏牺牲的国际纵队形象。二战后,一部《老人与海》,因彰显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所表现出的勇气而为作家赢回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而事实上,能代表岁月留痕,能启智后来者的何止一个海明威!我们可以听到田汉作词的《毕业歌》,号召“同学们大家起来,担负起天下的兴亡”;光未然纵笔《黄河吟》,讲述黄河咆哮奔腾千里,激励民族振奋精神。宏伟磅礴的音乐敲响抗日救亡的时代强音。

而眼下正在各院线放映的新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则从电影的艺术角度,再次凝望了这段血与火的历史。这部以青春与女性视角书写的二战史,其原著小说以及1972年版本的电影早早被历史的荣誉簿刻录在册。新版导演雷纳特·达夫列齐亚洛夫说自己“被潮水般的舆论批判过”,但推动他走下去的动力就在于“为了不可忘却的纪念”。好比原著作者瓦西里耶夫以自己的经历生发创作,来为同学们还债:自己安然无恙回来了,而同学们那些青春的面孔已逝。新版导演也有要说的话:那些因战争一夜之间被迫成熟的少女群像对于今天的年轻人而言,更像是青春残酷物语的历史铭牌。

回眸中创作的艺术,是后世谨记的箴言

既然那么多灿若星河的名字曾在时间长河里镌刻经典,我们当下的创作者又为何要将目光重新聚焦往昔?荣广润说,文艺既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同时又是一个不断自我挖掘、修复、更新的过程。在对历史的回眸中展开的创作,其本质上是后世所谨记的历史箴言。

以音乐剧《犹太人在上海》创作为例,音乐剧不仅真实而形象地再现了二战期间犹太人历经苦难、远渡重洋来到上海的经历,描摹那时发生在上海虹口的一段往事,更对时下的观众具有特别启迪——如同现场那座灵感来自当年的栈桥,它不仅是船只连接陆地的通道,更是犹太人逃脱纳粹死亡阴影的第一步,是踏上被接纳的新家园的第一步。当演出现场响起《此刻的阳光》这段主旋律时,唤起的是上海观众对历史与生命的尊重。

这就是为什么,时至今日,文艺创作仍需不断回眸。历史值得人们反复品啜,值得艺术长久雕琢,因为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现实生活,其产生的光明能驱散黑暗,美善会战胜丑恶,让人们看到美好和希望。

MBA关注:为何《三体》受创业群体追捧
文艺青年必备的生活10大品牌 你买过几个
美女和爱人隐居终南山 房屋简陋家居用品清新文艺
他们摧毁了人类历史的“神庙”
沪抗战历史地图齐上线 20个日军集中营首次定位
上海抗战历史系列地图今出齐
李湘晒戴皇冠照 揭其抢别人老公的黑历史
紫砂壶的市场价格为何不断创造天价
700名沪上学子"歌声穿越70年" 回顾历史展望未来
文艺晚会侧记:歌唱,为了胜利与和平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文艺晚会《胜利与和平》举行
官方解读今年中秋为何只放2天假
只有10%的人知道 沪上10家隐秘文艺茶馆
亚格博:守护高原神奇的生灵
聂隐娘用羊首刀作钗?精精儿戴古蜀国面具?
铭记历史 寻访上海十处红色旅游景点(组图)
不想被风格所固定 80后选了清新文艺混搭
九年一贯制学校为何合合分分
面食党的胜利:人类做面粉的历史已有三万年
中国父母为何喜欢教孩子背诵唐诗宋词
白衣女子为何盗遍五大商圈 上海警方解网友五大疑问
白衣女子为何盗遍五大商圈 上海警方解网友五大疑问
让中国精神成社会主义文艺灵魂
艺拍市场为何频现“虚晃一枪”?
【阅读西方】《小姐:可可·香奈儿和历史的脉搏》
习近平的文艺精神论
黄泰康教授参加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有感
坚守文化本性才能真正繁荣文艺
复旦历史系被曝“小三门” 校方介入调查
17世纪“古董戏”如何打动今天的观众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