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桌教子”引争论:亲子共进晚餐多 孩子难学坏

2015-09-07信息快讯网

“回家多陪孩子吃吃饭,孩子才会变得更乖更明事理。”这不是谁家的私人经验,而是调查数据给出的结论。近日在网上蹿红的一则消息称,从与父母的接触来看,住校生与走读生之间的行为偏差程度存在显著差异,住校生的偏差行为远高于走读生。

亲子吃饭关系融洽

相关数据结论来源于广州大学发展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揭示学生行为偏差与家庭的关系的调查,样本为1532名中学生,男生与女生比例持平。调查发现,亲子互动频繁的家庭,孩子学坏的概率较低。对于“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部分孩子学坏”的问题,研究人员从学校、家庭及社区三方面入手分析,并以家庭因素为主导,调查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亲子互动频率以及家庭变故等情况。研究认为,父母与子女互动越频繁,未成年人发生偏差行为的概率越低。

研究人员还故意设置了一个不常见的调查指标——从与父母一起吃饭的频率来测量学生与父母的融洽度。统计显示,中学生一周内跟父母一起吃饭的次数与其偏差行为呈负相关,即一周内跟父母一起吃饭的次数越多,其偏差行为越少。其中,18.9%的中职校学生经常不与父母一起吃饭,比例远高于公办中学生和民办中学生。中职生因为与父母的互动较少,相处时间也较短,更容易出现偏差行为。

缺失陪伴危害不小

陪着孩子吃顿饭,竟有这样的“奇效”?身为华东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咨询师的陈默老师说,在孩子的成长阶段,陪伴共进晚餐是很有必要的。“每天和孩子一起吃顿吃只是一个形式,关键是陪伴和交流。要知道,对孩子来说,最大的伤害是缺失父母的陪伴,他们长大后的许多心理阴影、性格偏差等,大多会与从小缺乏父母的陪伴有关。”陈老师说,忽视孩子的陪伴需求其危害会不小,这样的孩子轻则会缺少上进的动力,表现在学习上没有热情、行为上自暴自弃,重则会在长大后产生报复心理。比如,现在有些“富二代”“富三代”是寄养在老师家里的,家长以为出够了钱,孩子也享受到了最好的教育与生活待遇,但这些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与家长的意愿发生极大的逆转,“你要我这样做,我偏要那样做”,是这些孩子的较普遍心理。

陈默认为,陪伴孩子吃饭、说话、玩耍,在孩子的幼儿和童年时期,父母可能还比较起劲,而到了孩子上了中学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这样的陪伴在许多家庭里会大打折扣,殊不知,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已经有了较强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行为,但在心理上还是很希望得到父母的亲切陪伴的。

饭桌交流注意方式

一项调查引来的议论连日来一直在网络上发酵。每天陪孩子吃顿饭,看起来容易,但真要坚持下来,还会遇到许多问题。特别是中国家庭餐桌上的“不平等”意识,会让孩子觉得有时望着满桌的佳肴比遭罪还难受。上海罗阳中学校长王立英说,在家吃饭,一家人应该是身心愉悦的,饭桌上的氛围和话题也应当是轻松有趣的,然而有不少家长总会把各种各样的话题最终都绕到孩子的学习特别是考试成绩上,还常常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秀”来做比较,演变成对孩子的数落和责骂,这样一来,孩子怎么还会有心情愿意与家长同桌吃饭呢?

而在陈默老师看来,饭桌上的亲子交流也是很有技巧的,不是大家坐在一起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吃着饭菜那么简单的。“陪幼儿时期的孩子吃饭,父母要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宝贝心。陪青春期的孩子吃饭,则要充分相信孩子,不能对他们说的每句话、表达的每种观点都怀疑、都指责、都不屑。其实,在饭桌上孩子也是很乐意听听家长讲述成人世界的奇事轶闻的,家长也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天真话语和纯真想法,可以交流、交锋,但家长切不可以势压人。更夸张的是,一旦孩子说错了什么,家长就举起筷子敲孩子的头,这绝对是要禁止的。”陈老师说。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