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孩子真的缺乏创造力吗?

2015-08-30信息快讯网

 

 

我们的孩子真的缺乏创造力吗?-信息快讯网

 

我们的孩子真的缺乏创造力吗?-信息快讯网

 

我们的孩子真的缺乏创造力吗?-信息快讯网

 

我们的孩子真的缺乏创造力吗?-信息快讯网

丹麦学生直呼中国考卷太难了。/丹麦纪录片截图

■姚姚

说到丹麦,人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美人鱼,还是音响?丹麦人想告诉记者,我们不止有这些,我们还有引以为傲的教育系统。

不过,最近的国际测试让丹麦教育者比较胸闷。

中国上海学生在最近的PISA测试中遥遥领先参加测试的国家和地区,在数学、阅读、科学这三门测试中均排名世界第一。相比之下,丹麦学生的表现令该国教育专家着急:数学,19名;阅读,23名;科学,27名。

于是,丹麦电视台的一个摄制组在2013年千里迢迢跑到了中国的哈尔滨,他们要拍一部关于中国教育的纪录片。

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虽然火,但这种挑选5名中国老师去英国一所中学实施4周中式教学、最终通过一次测试成绩去评判中西教育优劣的方式,也让很多人不敢苟同。

这部片子所展示的英国公立校园自由散漫的学习氛围和孩子的实际学习效果,确实给曾经热衷追捧西方自由式教育的家长(比如我)极大的冲击,也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国内的基础教育。

在此期间,友人推荐了另一部纪录片给我——《丹麦9年Z班VS中国初三13班》。这部片子对两国教育环境的呈现更真实,它探讨的范围更宽泛(甚至涉及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未涉及的团队合作和创新方面,里面引入丹麦专家、学者、教育工作者的反思,非常有深度,是一部颇具借鉴和探讨价值的纪录片。

【纪录片背景】

2009年、2012年的国际学生评估计划(PISA)测试结果显示,代表中国大陆参加的上海市中学生在数学、阅读和科学成绩上均位列第一,引发外界持续关注。

PISA测试的重点是看学生参与社会的知识和技能,对阅读、数学和科学的考察并不限于书本,还包括成年人生活中需要的知识。这一结果立即引起国内外教育界及媒体的广泛关注。欧美多家媒体惊呼“意外”,并追踪分析上海及亚洲教育的成功经验。美国联邦教育部部长邓肯曾表示,这是一个“警醒”。在这样的背景下,2013年,丹麦一家电视台制作了一档节目,用四期近四个小时的节目讨论中国和丹麦9年级学生在阅读、数学、团队合作、创新以及英语能力上的对比。这个电视台在丹麦找了一个丹麦平均成绩最好的初三班级,在中国哈尔滨找了一个不错的初三班级进行对比。在对比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中国学生仅会在数学上比丹麦人强,而在阅读、团队合作、创新和英语上,丹麦都要比中国强,几乎所有丹麦人对此都信心满满,那么事实到底是不是如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呢?

在测试前,严谨的片方还特意分析了中国丹麦两个班级的配置:

丹麦霍姆中学是奥胡斯地区最好的中学之一,两个8年级班级在暑假过后需进行并班,并班结果9年Z班班级人数在30人左右,学生来自各个阶层,包括墨西哥、索马里等,成绩两级分化严重,每天6个小时课,一周33节课。

哈尔滨69中学是当地最好的中学之一。被选中的13班有54个学生,学生来自社会各阶层,其中不乏家境不太富裕的孩子,成绩也存在两级分化现象,每天上课12个小时(包括自习时间),一周44节课。

丹麦师范大学教授尼尔斯说,我们的上课时间太少了,远远少于中国。因为丹麦的学校一直以来都是半日制学校,学生们下课后要回家帮助父母干农活。所以我很高兴听到前任政府和现任政府提出,我们应该增加上课的时间。

然而丹麦教师工会主席安德斯却持不同意见。他是丹麦教育制度的坚定支持者,在他看来,很多高年级学生,他们从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中也能学到很多东西,如果这些时间全部都用来上课,那么,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有创造力的学生。

校园里到底要不要竞争?丹麦学霸和中国学霸完全是两种境遇

丹麦教育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当学生离校时必须带有一种自信,如果离校时带有挫败感,是难成大器的。这种理念让教育者刻意忘记了对后进生严加管理。

首先进行测试的,是阅读。正如丹麦专家所言,阅读能力非常重要,关系着一个人的自学能力。

在这场笔试中,中国学生以微弱的优势胜出。丹麦失败的原因,是有7个学生仅答对了不到一半的问题,把平均分拉低了。

“这个结果反映了丹麦学校的现状,我们既有顶尖学生,也有学习非常困难的学生,他们都在同一个班,有些只有三年级水平,成绩跨度从0分到12分。”Z班班主任克斯特说。

丹麦教育界认为,学生在离校时必须带有一种自信,如果学生离校时带着挫败感,是难成大器的。这种理念让教育者在面对后进生时会刻意忘记提出严格要求,而给予更多同情,总是担心他们跟不上,因为他们可能来自社会底层,父母失业或有移民背景。对此,尼尔斯教授很担心。他说,我们有一些9年级学生,准备去高中、大学或职业学校了,还只停留在三四年级的阅读水平。

丹麦的校园里很回避“竞争”这个词。足球,音乐节目或体育项目可以讨论竞争,但在其他方面,他们不会说“我们在竞争”。在这种环境下,丹麦学霸的处境有点不好过。这名丹麦学霸在采访中哭了,原来,在丹麦,如果被认为是有上进心的学生,日子不好过。好学生都想跟其他学生一样,不想让自己太特殊,这样才能跟其他人相处融洽。如果学生总是能回答老师的问题,那么就会被被孤立。

但在哈尔滨69中学,随处可见竞争氛围,班主任说“我们的竞争是友好的。”李欧(音)是班上的学霸,他和班级几个成绩好的同学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学习的伙伴,他们经常一块讨论学习问题。学生代表说,“竞争很重要,没有竞争会堕落和懒散。”

“这简直是工程师才能做的题!”丹麦学生被中国数学卷“虐疯了”

常识测试中,一个丹麦女孩回答200的50%是多少时,竟然回答是“4”,对于一个初三学生,这多少有人让人汗颜!第二项测试是数学,两个班级的学生一共做了两份试卷——丹麦版数学毕业考试和中国数学毕业考试。

中国数学毕业考试卷中的有些知识,丹麦还没有教,所以删减了一些。结果45分钟的删减版中国卷考试,中国学霸十几分钟就做完了,而且中国学生普遍都说太简单了,他们平均答对了90%的题目。但丹麦学生平均只做对了30%的题目。

再看丹麦版数学毕业考试情况。相对于中国的“纯数学”,丹麦的数学考试被认为更侧重应用,跟生活联系更紧密。中国学生对这类应用型数学问题多少有点水土不服。

譬如:第一题是关于BMI指数,计算出人的体质指数,正常还是超重。

另一道题是计算在电影院里,坐在哪个位置最好?

这类题目对中国学生而言比较陌生,而丹麦学生做这份试卷很顺手,对成绩自信满满,所有人都认为丹麦学生稳赢了。可结果是,100分满分,中国学生的平均分是57分,而丹麦学生的平均分只有26分。有24%的丹麦学生只答对了不到18%的题目。

这不禁让人想起在常识测试中,一个丹麦女孩在回答200的50%是多少的时候……竟然回答是“4”,对于一个初三学生,这多少有点让人汗颜!

中国和丹麦学生在数学上的差距之大,难怪丹麦教育专家不得不表示出深深的忧虑。

和BBC纪录片所呈现的英国公立校园一样,丹麦的课堂也是相当自由散漫的,上课开始后十分钟几乎是没有效率的,上课铃声响了,丹麦班还像菜场一样热闹,有些人甚至还没到。

而在哈尔滨69中学,上课铃一响,学生端坐在教室里,老师神情严肃,很有威严,上课完全按照教学计划进行。

“丹麦学生认为去学校上课,无论发生什么都无所谓的。”丹麦教师工会主席安德斯说,大家都要转变思想,重新给予学校、给学习一份应得的尊重。

在丹麦师范大学教授尼尔斯看来,丹麦的学校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跟中国学习。“我们要学会尊重,尊重学习,尊重学校,尊重老师,对上课时间有效利用。我批评丹麦的公立学校,主要是觉得公立学校充满了友爱,但太过于放松了。”尼尔斯认为,应该学习中国“齐头并进,共同进步”的精神。

创造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测试,到底谁会赢呢?

当中国大力提倡快乐教育,丹麦人却开始反思自己的快乐教育。

摄制组请来丹麦奥尔堡大学的专家出题。中国和丹麦各有两组选手,每组4个人,任务是在30分钟内用白纸和胶带制造一个能独立支撑并能容纳下四个人的建筑物。

有意思的是,在完全相互隔离的条件下,中国两组的房子都是向高发展,比较坚固;而丹麦两组的房子是横向发展,很容易就塌了。

专家认为,中国学生的表现更好,因为中国学生是典型的任务指向型,在执行任务时专注、听取别人意见,相互促进,没有自我表现和嬉笑打闹。相对地,丹麦学生更想表现自我,从而不愿听别人的意见,所以导致丹麦学生不能专心完成任务,嘻闹不断,影响团队合作,并且影响创造力。

同时,这位丹麦专家还认为,丹麦教育太多想让学生快乐,于是举办了很多无法学到知识的集体活动,但让学生感到快乐的方法还有很多,一种方法是从社会角度搞些集体活动。另一种方法,就是让学生专注到学习上,从教育学角度讲,如果能让学生一起专注地去学一样东西,所产生出来的动力,也会让学生们感到快乐。

而创新能力测试的任务,是完成一幅未完成的图画。

这项测试由丹麦奥尔堡大学的创新能力专家克里斯汀设计。他说,创新能力有很多定义,通常包括三个方面:第一,这个东西必须是新的;其次,必须是恰当的,符合问题的实际;第三,必须让生活变得更容易。

这次的创新能力测试是让学生画图,测试他们的瞬间创新能力,最终评估不是画得怎么样,而是画里表现出的思考力和思想的原创性。测试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个测试可以跟传统IQ测试做类比,在创新能力测试中被广泛使用。

学生们得到一张纸,画着两个弯,他们得把这幅画完成,并取名。

评委预想的结果是,中国学生应该能从中展现出他们丰富的学科知识;丹麦学生应更好地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画出来的东西应该更自由,不会受到太多社会道德和准则的约束,“我感觉丹麦学生表现得更好些……”

丹麦学生们也都坚信,他们能在创新能力上超过中国学生。因为他们有更多时间去搞课外活动,去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那么结果呢?中国学生的创新力再度秒杀丹麦学生!中国学生的画创意类型更丰富,更有趣,而丹麦学生类型单一,画花画蝴蝶。丹麦学生有一种画是中国学生里没有的,就是人体生殖器官。

结果让所有人大跌眼镜,丹麦专家不得不承认,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要明显高于丹麦学生,尤其是在思维的拓展性,以及对他人现有知识的完善与扩展方面,中国学生得分非常高,比丹麦学生高了100%。

对此,丹麦专家表示出极度担心:丹麦人所认为的创新到底是不是错了?他们发现,创新知识是以广博的知识作为前提的,基础知识是创新的根本和源泉,没有基础知识的创新可能是无本之源。

在中国大力提倡快乐教育的时候,丹麦教育界却在反思他们的快乐教育。现状是丹麦的常识课被娱乐活动压缩,他们不看重基本常识已经很多年,总认为那是旧时代的做法,觉得整天死记硬背学知识已经过时,结果呢,现在许多丹麦人对于全球局势的把握,比如各国的首都叫什么,在哪个地方等常识的掌握已经不如30年前了。丹麦的历史进程是怎么样的,很多丹麦人根本不知道,他们只是零星地知道一些主体性概念。

过分强调快乐体验,丹麦学生缺乏学习动力

中国学生的学习动力比丹麦孩子要足很多,这与家庭教育环境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丹麦的教育工作者还做了一项研究:就是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影响。

中外专家一致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与家庭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家庭教育和学习动力是影响孩子在校学习成绩的最大因素。

专家认为,中国学生的学习动力比丹麦学生要足很多。这种动力来自于他们自己,当他们在每天上学的路上,就能看到那些没有受过教育的人在做着非常“不体面”的工作。而那些受到过良好教育的人开着好车到处逛。家长会希望孩子在学校用功读书,将来找份好工作。祖辈则会说,现在我们国家前进了,我们要继续保持。而丹麦学生的学习动力则在于,我们要过得快乐。他们认为我们国家一直以来都挺好,将来也会继续好下去。

纵观四项测试结果,最可喜的,是让我们看到了在创新能力方面的胜利,显然,之前给中国孩子贴上缺乏创造力的标签有点为时过早。

我们什么时候起对自己的基础教育丧失掉了自信?仅仅因为我们缺乏诺贝尔科学奖项吗?事实证明我们是有优势的。当然没有一国的教育是没有缺陷的。所以我们亟待相互交流、亟需借鉴学习,在各国对现有教育体制的反思和对课堂教学探索中获取灵感,寻找到适合我们新时代发展的教育改革之路。

推进教育改革,我们既不能枉自尊大,也切莫妄自菲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