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国美院如同走进一首风景诗 暑假亲子游

2015-08-07信息快讯网

行走中国美院如同走进一首风景诗 暑假亲子游-信息快讯网

校园中的瓦

行走中国美院如同走进一首风景诗 暑假亲子游-信息快讯网

校园中的断桥

行走中国美院如同走进一首风景诗 暑假亲子游-信息快讯网

校园中的蒸汽火车头

    暑假里,亲子游的行程单里往往会增加名校游的内容,国内外的著名学府,成了家长和孩子眼中向往的风景。
璀璨的人文光辉之外,名校里往往还有许多令人流连忘返的自然风光与经典建筑。离上海不远的杭州,中国美院的象山校区,便是这样一方“人文山水,精神家园”。

杭州西南角的转塘。沿着杭新路一路向南,在翠山绿水间看到一片青砖黛瓦、层层密檐,便到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这校园,有山有水,像极了一首风景诗。楼宇间的廊桥、长而幽深的巷道、交叠的楼梯、起伏的斜廊……带着我们走进象山校园所承续的江南人文传统中。

王澍的态度
在每一寸设计里

校园内有座山,山形如大象俯卧,名曰象山。山下是一湾小河与数座长满青苔的江南石板小桥。
自2001年秋,中国美院始入象山,近850亩的用地面积中,别具匠心、精心设计的21座建筑仅占用了50%的面积。整个校园围山而建,建筑错落有致地布局在山的周围。校园内完整保留了原有的水系和鱼塘,以及原有的大片农耕地,与青山呼应着。
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花落中国美术学院,让象山建筑伴随着建筑大师王澍进入众人视野。这里的建筑主要采用竹模板混凝土、本地杉木、竹、钢,还有一百多万片从绍兴、嘉兴、湖州、宜兴等地收购来的旧青砖、瓦片、缸片和从临安、桐庐搜寻来的用以砌筑石墙的石头,形成了宫殿般回旋的楼层,委婉迂回的长廊和绿植环绕的四合院,再配上满眼的生态农田、苍山绿水,这样的景致应该比任何文字都更有说服力地向世人阐明了象山校区的建筑理念:“自然重于建筑实体”,从而实现了山水与建筑共存的场景。
象山校区的校门正对着山头,也就是大象鼻子的位置。进校门向右,是2004年建好的一期校园,被称为山北。6幢主体教学楼采用传统书院四合院的模式建造,或是少一个边,或是缺一个角,少的那个边或者角都是对着青山。校门的右侧草坪上有一方矮墙,上面刻着中国美术学院老教授刘江篆体题字“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园落成纪念”,校园主干道上有一条由旧瓦堆叠而成的小道通往碑墙。再往前几步便是全国高等美术院校最好的专业美术图书馆之一,各类专业书籍应有尽有,馆内还挂有学院书法系教授王冬龄的行书“象”,既是象山之象,也是象形之象,更是意象之象。
继续前行,有一斜坡通往教学楼内,沿坡而上,蓦然回首,眼前的景色犹如北宋画家范宽的名作《溪山行旅图》,而白色的门框就如画框一般,框住山水变成一幅山水画。站在此处,既是在观赏自然,又能感悟中国山水画的精神。其实,这样的创造在整个象山校区里随处可见,很多建筑的墙面被特意切分成不同的形状,各种大大小小的矩形窗户错落有致地洒在白色墙壁上,自由又随意,身在其中向外望去,就犹如一个个取景框,移步换景,在不同的界面感受校园之美。

盛夏赏葵
美院的“独一处”

盛夏,正逢校园内赏葵的好时节。
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常常说:“葵代表了一代人的理想。”他倡议在美院象山校区种下一片灿烂的葵园,使中国美院成为了最早种植葵园的大学。葵园里盛开的不仅仅是那金灿灿的葵花,还是美院人灿烂的心事,许多人在这里洒落梦想,向着太阳、向着光明盛开。
进校门后向左,是2007年建好的二期校园,被称为“山南”。这里的建筑风格更加开放,更加具有实验特征。两幢工字型的建筑被称为“山房”,灵感取自杭州灵隐寺前千佛岩,呈岩壁佛窟类型,很是硬朗;另有两座“水房”,建筑呈中国南方微波起伏的缓慢水体状态,十分柔美。走在这几幢楼里,时而台阶,时而斜坡,经常有不知自己处在何处之感,刚刚还看见门牌写着203,转一个弯就变成了305。还记得前不久热播的《奔跑吧,兄弟》第一季第一期最后那个撕名牌的地点吗?王祖蓝找不到路气急败坏的样子估计让许多人笑喷。没错,这就是美院象山校区18号楼,也就是“山房”的其中之一。
远眺山坡树林中,中国美术学院民艺馆隐藏在青山绿树中,这是校园内唯一一个建在山上的建筑,由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畏研吾设计,将在今年9月份开馆。不同设计师的建筑在气息上是如此吻合相同,整个博物馆形态呈菱形,单层坡顶,随丘陵“之”字形俯伏,与倾斜的地形相结合,是与自然共存的有机建筑。建筑还利用中庭引入了自然元素,与环境融和,并采用南方传统灰瓦砌筑外墙,彰显地域历史记忆,同时,其钢架和丝网结构,又使建筑超越传统语言而颇具现代感。建筑与山脚的明代牌坊为邻,与从山脚绵延至山顶的古墙互为呼应,继承了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原有的梯田茶园风光,体现了设计师“让建筑自然消失”的理念。

和800多岁大樟树一起
感悟“望境”

民艺馆下有一株800多年树龄的大樟树,那是象山校区发起的地方。树下一块石头上刻着2008年80周年校庆前夕江泽民同志的题词:“人文山水精神家园——中国美术学院八十周年纪念”。八十余年,人文山水始终是这座家园延续的气息。这块石头是厚1米、长9米、高2.8米的天然原石,恰与学院建院之年1928相合。每年,毕业生的集体合影都在这块石头前,在那里静静地伫立一会儿,感受天地山水所孕育出的精神家园以及厚重的人文之思。
石头另一侧的水岸山居是中国最大的夯土建筑,也是王澍获普利兹克奖后设计的第一个建筑,这是一个集会议、琴茶、餐饮、住宿一体的校内综合体,虽然刚建成不久,已成为多个电视电影的取景点。依山而居,临水而栖,自古就是居住的最高境界,当走进水岸山居的时候,你会发现踏入了人工雕琢的自然中,这样的矛盾在这里显得和谐。沉香暗涌,竹影摇曳,琴弦微晃,举室幽静。在这里,你可以闲情偶寄,食东西方之美食,也可以枕月而眠,不知不觉间,时光隽永,山水不老。

蒸汽火车头
载着记忆与情谊

小河对岸停靠着一个外壳剥蚀的蒸汽火车头,它和一个同样残旧的煤箱、一节绿皮车厢共同为中国美院象山校区这个山水家园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辆曾经承载着父辈的青春和怅惋的蒸汽车头启程于“快城快客——2008上海双年展”,是中国美术学院井士剑教授的作品《移城》。2008年的9月,它停在上海南京路口吞烟吐气,再现了20世纪60年代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火热场景,唤起城市人群的追忆。
2010年的春天,这列总重量有150吨、铁轨长56米的火车终于驶进了象山校园,走进车厢内,展览时所摆放的知青年代具有文物性的通知书、乡下所用的器具虽然已变成了怀旧式咖啡馆,但弥漫在空气中的仍是那股极具历史感与沧桑的味道。车窗下方,“孤山-象山”的班次显示,唤起了众多美院人的记忆。
自1928年创校以来,学院十迁其址,从孤山钟声的悠远、南山湖畔的绵长到象山之麓的宏阔,其间岁月流转,人事更迭,而精神不灭,薪火传承。静静闭上眼,这列满载着情谊的火车,从记忆中驶来,轰隆轰隆穿过山洞,在群山之间绕行。车头冒着浓烟,吼叫着朝前奔驰。铁路两旁的白杨树一株株地向后掠去,远处的山头上,笼罩着淡淡的白雾。渐渐地火车加快速度,风驰电掣般地飞驰向前……
在美院,经常会听到一个词“望境”。何为望境?望境是一种远境,塑造了我们心灵的山水远境,塑造了美院独特的诗性品质,也塑造了美院特殊的学术谱系;望境,是一种问境,它牵引出望与问、眼与心之间的追索与应答,心灵在山水四季的凝视和问询中被渐渐开启,并在那遥远处回望自身,塑造主体;望境,是一种心境,不仅是心所面对的境域,而且是由心而成就的境域,在那相望相安的深处,总有一个远方的、明日的自己。
游完校园,你可曾体会到了中国美院的“望境”?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