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硅所研发的BGO晶体,应用于“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卫星
在与市场对接中,研究所鼓励科学家将成果向企业转化,提升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积极性,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上硅所所长宋力昕介绍,近五年来,该所钠镍储能电池及其应用系统研究获得突破,形成了“研究开发-中试-产业化-研究提升”产学研合作的良性循环,建立了从陶瓷、电池到储能系统的完整技术链,为我国在此项储能技术从无到有,从跟进到未来领跑创造了条件。
由于该所技术的制造成本大大低于国外,并获得多家基金公司关注。2017年,钠镍电池技术以5500万现金+500万作价入股实施转化,获北京首科三新基金A轮投资2.4亿元,将建成国内首条自主知识产权的钠镍电池批量化生产线。
▲天宫二号综合材料实验装置
宋力昕说,每个成果的取得,往往要经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业化等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专业人才参与。为了对不同岗位的科研人员都有合理的评价,上硅所采取了分类考核体系。
对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确保“待遇好”。比如,考核以理论成果实际水平、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为主要评价指标,强化个人贡献考核,建立竞争上岗和末位淘汰机制。对所里评聘出的首席、责任研究员、独立PI给予一定的补贴。同时,上硅所还设立了每年200万元的研究生教育基金 。
对从事高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强调“收入高”。此类研究很难评判个人贡献,因此对此类团队强化团队考核,注重成果的实际应用、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作用等。上硅所为高技术研究着力打造科研平台,提高科研竞争能力,五年装备投入3亿多元,人均科研场地增加了30%。
产业化人才的激励,主要通过“机会多”,通过成果转移转化提成来体现科研人员价值。目前,已有两个研究团队成果转移转化超过5000万元,可分别获得2500万元以上的现金奖励。
服务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上硅所正作为牵头单位,联合长三角地区人工晶体优势研发力量,谋划建立上海人工晶体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期望建成“上海晶体”创新网络,支撑上海与长三角地区信息技术及物联网、高端医疗、先进制造和国家重大科学装置的发展需求。
同时,积极服务长三角经济发展,携手嘉定、太仓等地方政府,积极融入“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借力浙江区域产业优势,打造湖州中心、慈溪中心、平湖中心特色服务与示范平台。
作者:许琦敏 图:袁婧
编辑:许琦敏 朱颖婕
责任编辑:樊丽萍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