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有素、商业嗅觉敏锐,日本战国时代海盗居然是合法存在?
【导读】在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意欲统一天下时,濑户内海地区成为一个关键。活跃在濑户内海地区的村上氏、来岛氏等海盗,以及将其聚集起来的河野氏、毛利氏等“海盗大名”注定要与秀吉等东国势力发成冲突,这究竟会掀起怎样的风云?日前引进出版的《丰臣秀吉与海盗大名》从海上角度书写了战国时代的终结物语,在作者藤田达生看来,战国时代的落幕,标志着日本历史上的陆地逻辑战胜了海洋逻辑。不过在两个世纪之后,海洋逻辑再次苏醒并征服了陆地逻辑,近代日本也随之再次踏上通往海洋国家之路。
近年来国内海洋史研究逐渐升温,特别是全球史兴盛赋予了海洋史更为宏阔的视野。而日本由于其独特地理位置,在海洋史研究方面起步较早,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现从书中摘选序言,与读者分享:
笔者去看了电影《加勒比海盗》。这部电影人气很高,所以扶老携幼的观众挤满了影院。但观影途中笔者却突然想到,观众之中大概没有人了解电影里面那些大显神威的“海盗”(pirate)与被称作“倭寇”的日本海盗在本质上的不同吧。日本的海盗并不是驾驶大型帆船,而是乘坐“关船(早船)”“小早”等中小型快艇在海上活动的。而且,日本的海盗毕竟与电影中那些被政府舰队追赶、被捕后还会被处以绞刑的海盗不同,他们是拥有海上支配权的合法存在。这正是二者最根本的区别。故此,笔者想从以下两个侧面来重点描述日本海盗所具有的官方性。
①日本的海盗是设于“札浦”等重要港口(不仅是海港,也包括河港与湖港)处的各种关卡的管理者,他们在这里征收所谓“关役”“上乘料”等税金。
②一些日本海盗能够娴熟地驾驶军船,以“警固众”的身份组成海上部队,成为守护大名或战国大名军队的一部分。因此,学术界也称这些海盗为“水军”。
虽然在中世时期也有不少海盗凭借一己之力在港口设置关卡,但这些关卡在海盗世界里是得到公认的,他们也认为自己理应拥有征收“关役”“上乘料”等税金的权利。在航海途中遭遇的海盗们会自称“关”或“关立”,不由分说地向旅人们索取礼金。正因如此,对海上的旅人们来说,海盗给他们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其蛮横无理的一面。
关卡的通行费也有多种:有根据船只大小征收的“帆别钱”,也有根据所载货物征收的“货别钱”,还有名为“上乘料”的引航费用。所谓“上乘”,是指商旅雇用海盗与其同乘,以此来避免海盗同党们的袭击。
将军足利义持曾遣使至朝鲜。应永二十七年(1420),宋希璟作为朝鲜方的回访使节被派遣到日本。在他所写的《老松堂日本行录》中,有“在蒲刈(位于今广岛县吴市)附近花钱雇用了东贼(东濑户内地区的海盗),以防遭到西贼的袭击”这样的记述。由此可以确认,“上乘”的规则在当时确实是存在的。随着时代的推移,这一规则逐渐演变成濑户内海的正规交通体系,并被战国大名阶层广泛利用。
虽然我们对海盗有着“类似海上佣兵一样,自由活动且行为残忍”的印象,但实际上他们会听从足利将军或大名的军事动员,并且受封领地或担任代理官职。显然,他们是活跃于海上的武士集团。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决不应把海盗看作非法的存在。
《丰臣秀吉与海盗大名:从海洋史看日本战国的终结》
[日]藤田达生 著 信誉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明治时期以来,日本的海盗史领域已经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虽然网野善彦的“海民说”与胜俣镇夫的“无主武士说”备受瞩目,但其后的研究都倾向于查明这一特殊世界的具体样态。
比如,濑户内地区的海陆关系是一体化的,担任庄园代官的海盗也并不少见。既然海洋是所有人都能使用的公共区域,研究者们若是执意探求海陆两个世界之间的差异,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创造性了。
笔者将环绕着濑户内海这一交通大动脉的中国、四国沿海地区看作一衣带水的区域,希望将本书的舞台设定在这一区域之内。但就像正文中所谈到的,在九州、熊野、志摩、知多等地也有海盗势力活动,而且在濑户内地区之外,组织起水军的战国大名也不在少数。然而笔者之所以重点关注濑户内地区的海盗世界,是因为每当信长、秀吉、家康等英雄人物试剑天下之时,能否掌控此处海域便会成为他们必须面对的紧要问题。
促成中国、四国沿海地区一体化的“润滑剂”正是海盗势力。特别是由于西濑户内海的大部都属于伊予国,故而以村上氏为首的强大海盗势力长年臣事于该国守护河野氏。而且,不仅是河野氏周边的大名,就连足利幕府的将军也认同此事。
毛利元就曾言:“此次赴与(予)州一事,经来岛扶持(通康)斡旋,实乃(毛利)隆元我等翘首以待之事,亦可作顺水人情。”(《毛利家文书》)他清楚在天文二十四年(1555)的严岛合战中,毛利氏之所以能够战胜陶氏,就是因为倚仗了河野氏重臣来岛氏的援军。毛利氏为报此恩而出兵伊予,救援河野氏。
另外,在天正四年(1576)的木津川口之战中,信长水军战败,联军军粮得以运入大坂本愿寺。将军足利义昭亦曾为村上氏的参战向河野通直致谢。河野氏在当时就被认为是战国时代濑户内海盗势力的魁首,这种看法直至天正年间都未改变。
历来的海盗史研究都以村上氏等强大海盗势力最为活跃的战国时代为中心舞台,对这些称霸濑户内海的海盗的真实状况进行了分析。但本书所关注的是战国末期将这些海上武士组为家臣集团的河野氏及与其有亲缘关系的毛利氏(实际上是小早川隆景)。正是他们充当了统治濑户内海的公权力,也就是所谓的“海盗大名”。
本书使用了“海盗大名”这一概念,以此将之与以陆战为中心的东国地区战国大名严格区别开来。这是因为海盗大名利用麾下海盗势力的高机动力与敏锐的商业嗅觉确保了对广大海域的制海权,从而维持自己在领国的统治。比如,河野通直之所以能够抵御来自土佐国战国大名长宗我部元亲的猛攻,其占据优势的水军力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而对于想要征服西国地区的“天下人”(执掌天下的人)来说,培养属于自己的水军也成了无法回避的课题。在此仅举一例:从天正二年征伐伊势长岛一向一揆开始,九鬼嘉隆便率领盘踞在志摩的海盗势力陆续参与了天正六年摄津木津川口之战及天正八年的摄津花隈城攻略战等战役,在战场上大显身手。九鬼也逐步成长为织田信长麾下的海盗大名。
丰臣政权时,河野氏灭亡,村上氏也被转封到九州。之后,拥有伊予、淡路的藤堂高虎、加藤嘉明、胁坂安治等丰臣系大名也将当地的海盗势力组织成水军,并参与了出征朝鲜。至此阶段,与海盗的单兵作战能力相比,驾驶装备着多门舰载炮、大量火绳枪的大型军船——安宅船的军事能力及其背后的经济实力已经变得不可或缺了。
战国时代以来,海盗们都是娴熟地驾驶关船或小早,接近敌船后投出被称作“炮烙火矢”的燃烧弹来烧沉敌船。而此时,擅长这种作战方式的海盗大名们的时代终于落幕。在村上氏的家臣中,有不少人为了追求更有利于发挥自身实力的平台而辞别主家,转事丰臣系大名。在传统的海盗大名中,还有如九鬼氏一样凭借掌握着安宅船的造船技术而得到“天下人”重用的例子。
而且,有些研究者在研究战国末期将势力范围扩张到东濑户内海的村上武吉时,称其为“海上大名”“海盗大名”,甚至使用了“海上统一政权”等词语,不得不说这种评价言过其实了。村上氏虽然拥有很高的独立性,但他们在政治上仍自认为是河野氏的重臣。此外,他们也并未曾试图取得直属于足利将军或“天下人”的大名地位。
说得极端一点,以往的研究都只是对海盗的个案研究,而并非在分析海盗大名活动的基础上,从中国、四国的沿海地区这一范围出发来论述海盗的权力,正可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宣晶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