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巨头频频布局体育产业
从腾讯斥资5亿美元垄断未来五年NBA在中国的网络直播版权,到万达集团斥资6.5亿美元收购美国世界铁人公司,最近一年来,多家中国商业巨头将巨额资本注入体育产业,让这片方兴未艾的投资领域呈现出盎然生机。而在上周,阿里巴巴体育集团的成立,则为这股浪潮引燃了舆论的爆点。
在经历了过去十个月股市市值蒸发逾千亿美元的萎靡后,阿里巴巴集团“亚洲最大互联网公司”的头衔已归于腾讯名下。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在销售渠道收益明显低于预期的情况下,马云适时转向体育产业这片投资成本更低的“价值洼地”以占领市场,是着眼于未来的明智之举。
只是,尽管得到了在体育产业浸淫多年的新浪注资,但随着本就匮乏的赛事版权等主要资源被逐渐瓜分,以体育IP(知识产权)为核心的阿里体育的操作空间也日益狭小,而这也正是中国体育产业前景的鲜活缩影。
“价值洼地”需要资本涌入
在国务院去年公布的体育发展规划中,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规模预计将达到5万亿元。国家体育总局科研所研究员胡利军表示,这一数字由2012年的相关数据推算而出,彼时中国体育产业尚未呈现出如今这样的发展趋势,多少有些保守,但已足够说明这一市场的惊人潜力。
另一方面,据中华财经网的数据显示,美国体育产业GDP占比已达到3%,而我国占比不过0.6%,人均体育产值更是仅有前者的四十分之一。“(中国体育产业)还在起步阶段,但处于快速发展期”,在胡利军看来,差距的源头并非体育产品的制造与销售领域,而在于围绕着赛事打造的核心层面。
早在两年前,《光明日报》就曾撰文指出,与欧美体育强国相比,我国群众观赏性消费与实体性消费差距过大。时至如今,这样的结构劣势依然存在,也成了阻碍我国体育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掣肘,而这正是王健林、许家印、马云等商业巨头们如今的投资方向。
从过往案例来看,这些大手笔中不少都有着显而易见的成效。自恒大进军中超以来,广州恒大的崛起对于中国足球形象的扭转与宣传作用不言而喻;而万达先后购买西甲马德里竞技、瑞士盈方集团股份等行为,不仅助推了中国体育产业的版图扩张,也进一步加速了国内外体育领域的交流与合作。这些投资行为在助推中国体育产业的同时,对这些企业的公众形象、政府公关与经济效益也都有不小的助力。正如《广州日报》所指出的,相比过去,国内体育产业的发展环境已有了很大的改善。
操作空间狭小成发展困局
在阿里体育成立后第二天,阿里巴巴集团一再下跌的股价终迎利好,在道琼斯指数整体下跌的情况下逆势而上,涨幅达到5.14%。这一转变无疑反映了市场对于阿里体育的乐观态度,但现实是否会如外界所预期的那样发展?
在体育产业专家张庆看来,由于顶层设计市场化程度的不足,CBA等大多数体育联赛的价值依旧无法体现,也并非投资的最好选择。退回体制内的恒大女排就是最好的例子。这意味着,对于阿里巴巴集团等致力于投身体育产业核心部分的企业而言,赛事版权之争才是打造竞争力的根本。据《新金融观察报》报道,阿里体育高层已将目标定在“融合形成一个贯穿赛事运营、版权、媒体、商业开发、票务等环节的产业生态”,而这“依然是踏上前人的老路”。
在赛事版权资源本就匮乏的中国本土市场,留给阿里体育的操作空间却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多。钛媒体指出,在中超、意甲版权牢牢掌握在乐视体育手中,西甲未来五年全媒体版权均归属于PPTV,腾讯把持着NBA网络直播版权的情况下,仅仅因新浪体育注资而拥有一年英超网络转播权的阿里体育,在顶级赛事资源方面并无优势。
对于手握充足资金的阿里体育而言,顶级赛事版权资源的价格虚高可能并不足以构成太大的阻碍,但投资渠道的缺失却是难以解决的顽疾。事实上,在正式成立后不久,阿里体育即与美国Pac-12联盟(太平洋十二高校联盟)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并将NCAA篮球联赛(美国大学篮球联赛)常规赛引入中国。然而,对于并无美国大学篮球文化根基的中国球迷而言,NCAA篮球以及其35秒冗长进攻时间的吸引力却无疑需要打上问号。
当然,这样的签约或许只是阿里体育布局体育市场的投石问路之举,而NCAA常规赛在沪落地或许也将掀起意外的风潮。但毋庸置疑的是,即便阿里巴巴集团这样拥有丰富渠道资源与资金链的企业,也无法在短期内摸索到有效商业模式的情况下,中国体育市场后继的投资者们也难免会遇到类似困扰。
文汇报记者 谢笑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