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他将倾注一生心血的手性合成方法运用到中药创新中去,林国强:科研成果一定要为民所用
【人物小传】
林国强,祖籍福建,1943年生于上海,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任该所所长。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化学部主任。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陈嘉庚化学科学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被授予上海市科技功臣。
“我正在尝试做一件非常挑战自己的事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林国强说,他要将自己发展的手性合成方法,以各形式运用到中药创新中去,最终为老百姓带来更多高效、低毒、绿色的好药。
将基础研究以合适的方式与应用相结合,让知识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它的价值,这是林国强从事科研工作五十多年以来,始终秉持的初心。
在基础研究领域里,林国强发展的“林双烯配体”、手性胺的合成,以及金属催化的不对称串级一步成双环反应等,都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他的著作《手性合成》更被认定为国际手性催化领域的经典之作。但他更看重的是将知识变成造福社会的价值,用基础研究成果提升现有化工技术、创造新的产品,帮助药企创造数以亿计的社会和经济价值。
知识实现价值在于有用
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是什么?林国强凝炼出了三句话:基础研究最终要以合适的方法与应用相结合;知识实现它的价值在于有用;一个科学家应该对人民负责,勇于担当。
“论文做得漂亮,受到国内外所关注当然重要非常,但要有惠及百姓或国家的重大成果,才能让老百姓记住!”林国强说,化学化工贡献了我国1/3的GDP,化学的基础研究必须有相当部分要转化、造福社会,这在我国当前情况下更是紧迫需求。
上世纪八十年代,林国强在研究昆虫信息素时,发现其中不少属于手性分子。这开启了他的手性研究之路。世界上有这样一种有趣的分子,它们长得就像左手和右手,看起来一模一样,却无法重合,它们各自的化学作用也会有所不同。在药物中,往往只有一只“手”的分子有药效,而另一种无效,甚至有毒副作用。而林国强研究的,就是在分子合成过程中,尽量只产生人们需要的那只 “手”。这成了林国强倾注一生心血的领域。
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诸多世界级、教科书级别成就的同时,林国强坚持将所获得的知识尽可能转化成社会价值。围绕手性合成,林国强和他的团队已获得授权中国专利超过50项,另有四项国际专利,实施转让的12项专利,迄今取得的经济收益已达约百亿元,而且带来了巨大的惠民利国的社会效益。
吉西他滨原先是进口抗肿瘤药。林国强发现,只要对其生产工艺稍作源头改动,就能大幅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和纯度。相关专利仅以2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了一家民营药企,如今该药销售总额已突破72亿元!而且,它还迫使进口药品价格至少下降了 1/3。
他经常说,要感谢药企给了他信息,让他的技术有了用武之地——这个课题在药企接手之后,在八项工艺上做了重要大改进。林国强团队所研制的抗高血压药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甲砜霉素系列抗生素、治疗脑卒中的左旋丁苯酞,以及抗肿瘤药硼替佐米等成果,都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挑战再大也要不懈尝试
林国强通过不断积累,发展起了手性分子全合成的技术平台,被国内外手性有机化学同关注和采用。今年76岁的他,却不愿故步自封。最近几年,他受肝癌泰斗汤钊猷、中医大家刘嘉湘等人的启发,决定以手性合成的方法,助推中医药现代化。因为与生命活动相关的药物分子,大多是手性分子,中药中有药用价值的天然化合物分子尤其如此。
然而,无论是中西医结合,还是新药研发,任何一条道路都布满荆棘。但他决意挑战:他想用手性合成方法开辟出一条道路,目标是使中国传统医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转化成治疗机理明确、质量稳定可控的医药产品。
中药红景天有抗疲劳、抗衰老的作用。其中有一种成分叫红景天苷,天然提取成本较高,林国强就用苹果籽中糖苷酶合成出了红景天苷。后来,他又发现红景天苷的衍生物具有与血管生成相关的活性成分,他又在中医的“软坚清脉方”中寻找这种成分帮助“糖尿病足”好转的证据。
中医药带给林国强的惊喜太多,然而要将每一个发现背后的机理研究清楚,最终研发出新型药物、新的治疗方法造福患者,还有十分漫长的道路要走。“就拿药效实验来说,每次至少需要30只小鼠,每组六只,喂不同浓度的化合物,另有一组不喂药做对照。”他非常感谢多方对他团队的关系和支持,但也毫不讳言缺少经费,渴望允诺的资源助能靴子落地。。“尽管很多研究的最终成功概率只有不到1%,但我还是要尽全力去尝试,路没有走过,怎知走不通?为了让大批患者受益,这条路再难也要走!”
2017年底,林国强出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创新中药研究院院长,并建立起手性药物研究中心。他说:“这不单是为了个人兴趣,而是为了秉持自己用知识造福人民的初心。作为一名科研战线的老兵,我有责任在最困难的地方开辟道路。”
放下身段呵护年轻人才
最近,在有机化学界著名的林国强院士走进了一所幼儿园,给四五岁的孩子讲“虫虫的化学”故事,动用早年昆虫信息素的科研积累,他从蚂蚁找到回家的路,讲到蚕宝宝变飞蛾,讲到蜜峰王国,让一群活泼好动的孩子听得津津有味。
平时行程被排得满满的林国强,为何愿意走进幼儿园?除了他觉得应该向孩子科普化学知识外,还因为这所幼儿园帮助包括有机所在内的中科院在沪科研机构解决了不少青年人才的入托难题。
“一定要善待年轻人!”林国强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只有新进的年轻人一代比一代出色,研究所韵学科领域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一定要保障他们在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段做出最好的工作。
在他担任有机所所长期间,引进了麻生明、丁奎岭、唐勇等青年人才,如今都已经成为院士。直到今天,有机所还保持着林国强留下的传统:每当有青年人才回国,所领导都会到机场接机,而且在他们回国之前就准备好实验室、招好学生,甚至住处的被褥、热水器等生活用品都准备到位。
十年前,他经过所领导的支持,先后2次用向企业家募集来的600万元设立奖学金,让有机所优秀的博士生可以带着经费去全球最好的实验室深造。奖学金设立近十年,共资助了约60名优秀博士毕业生出国深造。而且可喜的是,最近有机所又争取到一个药企继续捐贈。如今,这些年轻人正逐渐回国,不少人获得了“青年千人”“杰青”“优青”的人才资助。
作者:许琦敏
编辑:沈湫莎
责任编辑:姜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