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冷的“古代物质文化”论著意外走俏 一器一物中不只有风花雪月

2015-09-19信息快讯网

 

学者孟晖的著作从《红楼梦》的“憨湘云醉眠芍药茵”说起,描绘出翠钿作为女性饰品风光无比的时代。

■本报首席记者 邵岭

年过八旬的文物专家、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孙机没有想到,综合了自己多年研究成果的著作《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出版近一年来发行10万册,一举进入畅销书行列。

而更让人意外的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畅销并非孤案。记者获悉,《安禄山服散考》《人参帝国》等一批此类书籍在今年相继出版,都成为书市热门。

种种迹象显示,曾经高冷的古代物质文化,正成为当下大众的关注热点。

与非物质文化相对,学术界将饮食、服饰、建筑、交通等人类为满足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出来的物质产品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统称为“物质文化”。而古代物质文化之所以迷人,是因为它们让历史变得有温度。

普罗大众比较容易沉迷于一器一物所展现的先人们的风花雪月,而不少学者指出,透过霓裳杯盏真正进入辽阔的历史空间,获得对于历史更加丰富深刻的认识,才是这一类研究最为重要的意义。

观照日常生活,历史的呈现才完整

在很长时间里,古代物质文化都只是一个学术圈里的话题。如今意外走热,首先满足的是人们对于古代社会生活的关切。在《潘金莲的发型》《花间十六声》《画堂香事》《唇间的美色》等一系列作品中,学者孟晖从岁月里打捞出古人的衣食住行并加以细致还原,比如宋代的消暑饮料绿豆甘草冰雪凉水,汉代的官服饰物荷叶边,藤萝花与玫瑰花蒸的千层糕……俨然一幅悠闲生活的清明上河图,收获粉丝无数。

而在一些研究者看来,这种关切所映照出的,是我们以往的历史讲述太过宏大和概念化,反而不利于大众对历史形成具体认知。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扬之水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学校里学到的历史,多是以文献为主构成的政治史或曰政权更迭史以及制度史,古代日常生活之细务,却从来不在教程之内。”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罗岗对记者表达了相近的观点:“我们往往注重朝代的历史,精英的历史,缺乏对于社会生活史的展现。以这样的视角来观照,古今中外的王朝都是一样的。”孙机在解释自己写作《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一书的起因时就说,某次和一位年轻人闲聊,对方说“我看古代没什么了不得的,四大发明不就是放了炮仗、造了张纸吗?”

而物质文化把对历史的讲述从王朝下降到了民众,构筑的是日常生活的细节,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有了这一部分,历史的呈现才是完整的。”罗岗表示。

用细节打开了解历史的新维度

值得一提的是,眼下这批相关书籍有个共同点:其作者都有深厚的学术背景,以一种大家写小书的姿态,面向普罗大众,用细节打开了解历史的新维度。

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副教授沈睿文今年推出了《安禄山服散考》一书。沈睿文通过对历史细节和考古材料的梳理,得出不少在学者们看来很有趣的结论,比如安禄山通过服食五石散接近唐玄宗和杨贵妃等。沈睿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一块块历史的碎片拼接起来,描绘出了安禄山复杂、狡猾,但也多姿多彩的生命形态,并借此展现中晚唐时期的政治生态。

台湾东华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蒋竹山所著的《人参帝国:清代人参的生产、消费与医疗》,也是今年颇受关注的一部书籍。该书独辟蹊径,以人参入手研究清代的经济、社会与文化。蒋竹山从当时的小说、戏曲等作品中搜集了大量资料,讲述了人参如何从土特产变成了进补佳品,以及在清代传到江南之后,导致了温补文化的兴起。

更不用说孙机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里,以农业与膳食、纺织与服装、建筑与家具等十个章节,解读物质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信息。比如冶金技术从春秋时期一路领跑,到近代却优势尽失,让人看到生产关系如何束缚了生产力。

从这个角度来说,眼下很多人对古代物质文化的兴趣,还停留在窥探寻常日子百姓家,这无疑是一种误读。有学者表示,古代物质文化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涉及到古籍、考古、科技、农业、经济等多个领域,更是我国辉煌历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通过这扇门来进入辽阔的历史空间,重新发现历史,从学界到大众都还有长的路要走。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