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自评文化发展 “打分”不手软
文汇网讯(记者史博臻)普陀区给自己“揭了短”:“总体文化发展水平在上海八个中心城区中排列第七位。”这一排名出自普陀区政协历时3个半月酝酿的一份自评报告,在今天(23日)下午举办的2015年“苏州河论坛”上首度发布。
这份主题为“大力加强文化建设,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调研报告旨在探索普陀区文化发展目标、内涵与路径,在全市首创了一套区级文化发展的统计评价指标体系,具化为5项一级指标、29项二级指标、59项三级指标的庞大内容。调研从今年三月正式启动,耗时3个半月完成,走访了企事业单位30多家,受访人员达300人,覆盖所有街镇。结果显示,普陀区总体文化发展水平为46.98分,在黄浦、徐汇、静安、长宁、杨浦、虹口、闸北、普陀等8个中心城区中排列第七位。具体来说,历史文化传承、公共文化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排名分别为第七位、第五位、第五位。
短板在哪?条分缕析300份调查数据,能给出一些答案:普陀区缺乏文化地标,特别是缺乏市级重大公共文化设施;缺少具有市级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苏州河文化品牌仍需再接再厉;文化创意产业对区域经济贡献度不算大,产业品质和集群度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徐虎、杨兆顺等劳模不断涌现,确实使普陀区成为盛产先进典型的“高地”,但整体文化形象有待提升。
对此,报告提出了在“十三五”期间的文化发展重点项目初步建议与设想 ——“三个聚焦一个重视”,即聚焦苏州河文化、聚焦桃浦和长风创新文化和互联网文化、聚焦沪西工人文化宫和曹杨新村红色文化、重视宗教文化元素。如重塑“西宫”文化地标形象,建立“劳模口述历史纪念馆”,在曹杨村史馆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第一工人新村纪念馆”。
苏州河文化建设一直是普陀区的重头戏,未来将以“慢”保留空间,尚未开发的河岸地段将划定一些“保护区”。另据统计,苏州河历史文化遗产目前已有51处,下一步将整合资源打造“苏州河博物馆联盟”,彰显长廊功能。同时,在不影响防汛墙功能的情况下,将其适度美化,在河道两旁绵延起一面面文化墙、艺术墙、创意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