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写这些故事可能来自于这些原因。首先是我对作家弗兰岑作品的喜欢,他对中产阶级家庭有一种近乎苛刻的审视和挖掘,我在以某种相似的方式尝试去看透一些东西,希望看到表皮之下的血肉,到底在想什么,是什么让我们心惊肉跳,是什么在左右我们。
其次是,我发现在我狭窄的阅读范围领域里,关于中国大城市家庭的小说不多,远远少于我们对城市生活的讨论。这和我在自己专业领域里所知的情况并不匹配。难道我们只读那些顾左右而言他以便去逃避什么吗?也许是的。
另外,这些故事来自于我的疑问:比如,抑郁症患者如何度过一天,一个人如何认定和接受自己放弃梦想。
不过这些原因都是马后炮,我在写了书里的许多篇目之后不得不逼迫自己给一些回答。
这些故事注定不会给读者带来激动的幸福感,不会得到可复制的技巧。在上高中的时候,我在图书室读到对日本漫画家冈崎京子的评价,说她的漫画带给人“痛快的压抑感”,这个词组一直在我脑海里,想写这样感觉的故事,不过我还没能达到那种痛快。与一些抽离于现实外的小说不同,我写的那些即使情节狗血仍然会给人迫近感,会有粘稠泥泞的不爽快。新书见面会的时候,一个读者说有时候想到周一要去上班感到痛苦就看看我的小说,觉得自己还好。这样的故事会带来治愈效果?
作家叶扬近影
或许只是记录了当下的时代?我写的是我的同龄人。据说幸福感最低的就是这个年龄段的人了,我们的共同点是承受着一定的生活的压力。当代城市人会面对的困扰,工作的,家庭的,来自于朋友的,来自于爱人的。种种恐惧,爱的人被人伤害、生了重病,没有钱,而钱也未必能解决所有问题。看不到未来。各种牵绊太多,慢慢累积成形,让人深感压力。
我故事中的人生活不积极不振奋,他们遇到各种失败以致于被人评为很佛很丧。缺乏勇气吗?不。他们想了很多很多办法,解决问题,或者解决自己。在这个过程中也伤害了别人,带给别人压力。那些别人也在想办法解决。这个过程像编辫子、吃麻花、解九连环的套索。
我看了一些有关写作技巧的书,其中提示说,你要先预设读者,有针对性地预估你的故事写给谁。这些小说不是写给我自己的,它们虽然在隐秘的角落与我的生活和见闻有关,却没有一篇是为了记录我自己的情绪、想法和生活。如果目的只是自我记录,不需要把它们写成小说。可我故事里写的那类人,正忙于处理生活的芜杂,哪儿有时间读小说呢。前两天读到多克托罗的访谈,他提到他并没有想过写给什么人看。这让我觉得很安慰。
可在书出版后,我又希望这些小说被人读到,希望听到读后感,告诉我读和没读过会不会内心有所不同。到现在为止,读后感听得太少,但很多人问我,你是这些事的是真的吗?那个故事里的是谁?它们不是真的。它们可能在某个地方成真了,或者未来会发生。有人问我,你怎么知道那种感觉的?我不知道,但我确实知道。
作者:叶扬
编辑:许旸
责任编辑:李婷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