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月之丨穿行在上海马路的历史时空里
就像路永远都会有的一样,关于路的话题、故事永远都说不完。路是人走出来的。
走自己的路。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不能走那条路。
这些关于路的名言、名句、名歌、名篇,有哲理,有豪情,有深意。
马路是路的一种。“马路”之名始于上海。为什么始于上海?背后有历史,而且颇沉重。
论马路之繁多,全中国城市无出上海之右者。论马路内涵之丰厚,大概也很少有城市能与上海比肩。
上海马路有长短、宽窄、曲直,而且有色彩、气味、声音。穿行在上海马路的历史时空里,你能听到轮船汽笛声、码头号子声、机器轰鸣声、店铺算盘声、菜贩吆喝声、报童叫卖声、学子诵读声、书场说唱声,还能听到断续飘出的钢琴声、风琴声,当然还有永不消逝的电报声,激昂嘹亮的《大路歌》《义勇军进行曲》。你能闻到汽油味、咖啡香、西餐味、报馆书肆油墨香。你能感受到南京路、淮海路的五彩缤纷,跑马厅、极司菲尔路的红白杂糅,更会感受到渔阳里、兴业路、多伦路的耀眼红色。通过同一段路的路名变迁,比如由赫德路而常德路,由金神父路而瑞金路,由宝昌路而霞飞路而泰山路而林森路而淮海路,可以清晰感受到时代变迁的脉动;通过世纪大道、滨江大道、祖冲之路等新增道路,更会感受到改革开放的春风扑面而来。
我曾经作为警卫战士,巡逻过上海不知道多少条大街小巷、大路小道,宽宏的南京路、优雅的淮海路、绵长的虹桥路自不用说,幽短的绍兴路、平武路,弯曲的华山路、湖北路,静谧的兴国路、康平路,还有路窄楼高的香港路、天津路、江西路。那时常犯嘀咕:上海马路怎么这么千奇百怪、匪夷所思?后来,有机会接触这方面史料,才深感这真是一门大学问,无论从建筑学、社会学、历史学,还是城市学、审美学入手,都极其宏阔而深邃,十分值得研究。
由《报》编撰的这本《上海24小时的马路表情》,选择上海24条马路,按各路的文化内涵,分别从24时切入,或展其历史之厚重,述其人文之蓊郁,或状其风情之浪漫,颂其风骨之高洁,或析其品位之卓异,赞其智慧之超凡,构思巧妙,品评允当,文采飞扬,笔端充满感情而当止则止,收放自如。满盘珍珠,经此24时五彩经线这么一串,色泽斑斓,玲珑剔透。令人止不住赞叹:到底是上海!不愧江南之翘楚、中华之瑰宝也!(本文为《上海24小时的马路表情》一书序言)
作者:熊月之
编辑:吴钰
责任编辑:邵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