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词》 彭国忠 编著
《江南赋》 陈引驰 编著
《江南文》 沈喜阳 胡晓明 编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关于江南,从来不乏脍炙人口的篇章。
江南,传承有自,积累深厚,是文人笔下的美学意象,亦是国人心中重要的文化符号。自古而今,无数生长于斯,乃至流寓至此的文人骚客,在这片钟灵之地上,寄情山川,游历繁华,落笔无数。状景言志,吟咏悲叹,诗词文赋,传唱不绝。
在上海图书馆卷帙浩繁的馆藏中保存了大量充满诗情画意的才子文章,将这些饱含乡土深情的词章歌赋加以整理出版,不仅有助于揭示江南文化的绵长深远,展现江南风土的温良醇厚,更可以凝聚江南未来发展的精神认同,夯实长三角一体化的人文情怀。基于这样的认识,近日,上海图书馆策划出品的“江南文化”丛书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丛书以演绎江南文脉源流,弘扬江南文化精神为主旨,蒐裒先秦至晚清以江南之人、事、物为描绘对象又兼具欣赏价值的文学名篇,以文学为载体再现江南在历史流变中的不同面目和不变的诗意底蕴,形成一幅意境优美、情味隽永的笔下江南图景。
笔下之江南,是眼底之山河,也是胸中之丘壑。丛书内容即着眼描摹传统文人在江南这片特殊场域中的目光所及与心中所感,意在用饱满的文学语言展现江南闲美灵秀的山川风物与风骨高标的人文气质,并构建起一幅俊采星驰的江南文人图谱,是江南文化的文学呈现和感性解读。
丛书邀延著名文史学者编著,并作题解、集评及相关知识链接,以体裁为绳,分类编纂,总成《江南诗》《江南词》《江南赋》《江南文》四册。
其中,《江南诗》收诗223首,以年代先后为顺序,上起汉代,下讫清末,。编著团队遵循“大家取精,小家取优”的策略,使得各朝代之间收诗数量大致均衡,在保证高质量的同时也兼顾了范围的广度。《江南词》收词分作“山川风物”“怀古咏史”“节日风俗”“咏物”“行旅送别”“爱情思念”“现实人生”以及“感怀”等八大主题,分题内又以时代为序,一纵一横之间,廓清脉络,编排有致。《江南赋》收赋凡35篇,编者在篇目的选取上颇为用心,内容涉及江南之山川地理、亭台楼阁、咏物哀思等等,年代跨越西汉至有清近1500余年,其中物事变换,读来难免心生沧海桑田之感。《江南文》所收为历代与江南相关之传记、散文、游记、书信、序跋等97篇文字,风格各不相同,内容庞杂,涉及面极广,时间跨度自春秋至清末,使读者可以饱览江南历代之风光、人物,饶有趣味。
在内容爬梳方面,丛书编著者也颇为用心。丛书选文全依通行之权威版本,精编精校,并于篇末详述底本来源。同时,为了更好的帮助读者理解文意,编著者对文中的疑难字词做了详细注释;除了疏通文意的字词注释,专家还为每一篇文字量身定制了精道扼要的讲评,帮助读者理解与欣赏。此外,不少名篇佳作历朝历代不乏知名文人点评,或论语意,或训语词,丛书将相关集评搜罗汇总,以古人之眼观照古人之文,以期助益当代读者,启发今人新声。
与江南这一极具审美意蕴的题材相呼应,丛书在设计上突出诗情画意,文中附以彩色插页,既有以江南为描摹主题的名家画作,也有古意浓厚的书影片段,使读者在文字与视觉的美感浸润中品读江南。装帧则更具巧心,每册护封展开后为一幅古人画作,经折叠后仅展露局部,机巧内蕴,使丛书极具审美和收藏价值。
在刚刚结束的上海书展上,举行了“走近江南 珍藏江南的丛书首发式。
《江南赋》主编、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引弛指出,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三层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有传承的关系,也有变化和促进。我们讲到的江南文化,是以太湖流域为中心、江浙一带为核心地带的文化。这个文化当中,基本的社会的形态、人的心理状态、山川风貌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共同性,我们对江南文化的认同是一以贯之的,有很长的一段历史。所以江南文化实际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对江南文化的认知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大题目,发掘它的各个方面,是学者的责任。
《江南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彭国忠觉得,在中国文学当中,词的文体与江南是最为契合的一种。词的风格是婉约的,江南的山川风貌、江南的民情、江南的文化、江南人的审美等种种方面,也都是婉约的,这些在词当中体现得最为充分,所以词最能代表江南。
丛书主编、同时也是《江南诗》《江南文》主编的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胡晓明认为,“江南”是一个响亮的名字,一个美好的想象,在老百姓中的知名度很高。所以“江南”这个题目是一口深井,可以做的东西非常多。如果把它作为一个长期的出版计划,一定会有很多可以深度挖掘的内涵。
对此,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表示,上海图书馆作为研究型公共图书馆,首先能做的事是服务研究、引导阅读。所以在江南文化这样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地域文化概念上,能够利用上海图书馆的馆藏去为广大研究者提供研究的支持,为广大读者提供阅读的资料,是上图最本质的工作。他以上海书展作为例子,大家都说上海书展是上海每年夏天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什么上海书展能成为中国最亮丽的书展?就是因为有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底蕴在,这道风景线是这座城市和所有读者共同筑就的。
作者:蒋楚婷
编辑:蒋楚婷
责任编辑:张裕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