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关于中国式家长,
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他们往往都有“两个孩子”,
一个是自己家的孩子,一个是“别人家的孩子”。
《小欢喜》中的几组家庭也没能逃出这个魔咒。
就拿方家来说,
作为一个“终极别人家的孩子”,
侄子林磊儿一出现,
就给了他们不小的震撼——
分班考试一举拿下年级第一,
与倒数第一的儿子方一凡形成鲜明对比。
第一名和倒数第一名都在家里,
童文洁能怎么办?
她顺手抄起身边的杂志开始打儿子。
别笑,这就是很多孩子生活的真相,
就连网友都说:
饰演童文洁的海清太可怕了,
演得和我妈一模一样。
扎心吗?更扎心的是,
这“两个孩子”原本应该在彼此接触后建立关系,
却在中国式父母粗暴的对比中消磨了对彼此的印象,也消磨了对自己的期待。
3
家长为什么擅长简单粗暴的教育?
一位匿名网友也有同样的疑问:
我是一个女孩子,今年18岁,
母亲对我从小要求严格,
总以完美主义的态度来要求我,
…………
很多时候我没有按照她的要求做,
她就会打骂我,
对我进行语言暴力,
她告诉我她是爱我的,
有时候我会觉得是真的,
有时候又会觉得她根本不爱我,
她只爱她自己。
这位妈妈爱自己的女儿吗?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她一定认为女儿是完美的。
有句话不是这样说么:
父母为孩子牺牲一辈子,没有自我;
却无法容忍孩子,突然有了自我。
所以她才会用超标的严格,
去扼杀孩子那份不完美的自我。
而这,恰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
承认自己对孩子的陪伴不够,
承认补习班报得太少,
承认自己不够严厉……
就是不愿意承认孩子的不完美。
4
前几天看到一条热帖,
讲的是美国比较心理学家理查德所著的《正态曲线》一书,
书中指出人们的智力呈正态分布——
特别聪明和特别笨的人极少极少,
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
而聪明人的孩子大多也没那么聪明。
为什么这么说?
知乎数据帝@chenqin ,
曾用2014年CHIPs数据做过一个研究:
观察父母教育程度和子女教育程度的关系。
得到的结论是:
如果父母在考试上十分厉害,
处于人群的前3%甚至是前1%,
那么在80%到90%的情况下,
自家小孩都是会比自己差。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父母都考上了清华北大的,
子女能考上C9的概率只在一半左右。
无疑,现实的残酷就在于此——
总会有一个瞬间,
生活会帮你戳破父母的不一般,
帮你揭露自己的普通,
帮你承认孩子的不完美,甚至平庸。
5
其实,很多孩子并不天然是平庸的,
而是被父母的高期待钝化成平庸。
《小欢喜》中的宋倩乔英子母女,
给了我很大的感触:
一上高三,乔英子就被告知:
必须所有精力都投入学习;
不许玩乐高;
不许再去天文馆;
少和浑身“坏毛病”的爸爸接触……
我特别记得一个细节:
分班考试乔英子考了年级第二名,
回到家后却只敢告诉宋倩:我进快班了。
不料妈妈早就掌握了她的成绩,
一开始还和颜悦色,
在发现英子书包里的乐高后,
宋倩爆发了:都考第二了,
还有什么可高兴的?
可想而知,在宋倩的心里,
女儿就应该是第一。
但结果呢?乔英子开始逃课,成绩下滑。
看,父母对孩子的高期待,
直接钝化了他们对孩子成就的认知奖赏,
孩子无法从父母身上汲取足够的成就感,
没有向上的动力,
变平庸也就不足为奇了。
6
那么,家长对孩子的期待,
到底应该维持在什么高度呢?
拼多多创始人黄峥说过一句话:
60分万岁是一个好哲学。
当然,并不是说孩子只要考60分就万岁,
而是对于家长来说,
60是一个很好的参考点。
好比高考,家长用100分的精力来找学区房、
陪读、给孩子报补习班,
结果孩子的成绩依然不尽人意,
自己也耗费了巨大成本。
所以,与其把大量时间金钱,
花在不能提升孩子能力的地方,
家长还不如事先想清楚,
哪些事情应该做到100分,
哪些事情只需要做到60分就够了。
就像《小欢喜》中的方一凡,
他对学习不敏感,却在艺术上有天赋,
父母又何必要让他把100分的心思放在学习上?
要知道,抓不住关键,
越努力就对孩子伤害就越大。
只有正确的方向,
才值得孩子100分的努力。
7
什么才是正确的方向呢?
举个例子,
孩子的人生就像一辆车,
父母会为他设立边界——
不能超速、不能闯红绿灯、必须系安全带等。
但一个最讨厌的副驾是什么?
是过程中喋喋不休指手画脚。
毕竟开车的不是你,
选择走哪条路,必须由孩子来判断。
如果他咨询你,你可以为他提供建议;
但如果你一直提供自觉正确的指导,
孩子恰恰最容易出现车祸——
一边开车,一边还得应付你。
甚至,有的孩子干脆就把车停在路边,
说:行了,你来开吧。
为什么举这个例子?
我想说的就是:
教育最大的智慧,是给予孩子信任。
中国式父母爱自己的孩子,
但常常并不信任他们。
而父母真正应该做的,
恰是试着相信孩子,给他们试错的机会——
正确的方向,
往往是在无数次试错之后才能被找到的。
8
或许父母早该明白:
教育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让孩子获得感知幸福的能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牧羊人带着两个年幼的儿子,
帮别人放羊为生。
一天,一群大雁从他们头顶飞过,
小儿子问父亲:大雁要往哪里飞?
牧羊人:它们要去一个温暖的地方过冬。
大儿子羡慕地说:
要是我们也能像大雁一样飞起来就好了,
那我就要比大雁飞得还要高,去天堂看妈妈。
小儿子也说:那样就不用放羊了!
牧羊人沉默了一下,然后对儿子们说:
如果你们想飞,你们也会飞起来。
这两个孩子就是美国的莱特兄弟,
他们发明了飞机。
一个天马行空的想法,
让莱特兄弟感知到了幸福,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父亲的回答是不可能,
他们还能感知到以后更大的幸福吗?
答案谁也不知道。
或许真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
让孩子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才是最好的教育。
不妨,去承认孩子的不完美,
别让高期待钝化他们的感知力;
去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感知人生并不只有小别离,小哀愁,
还有无数的《小欢喜》。
再回到《小欢喜》,
宋倩霸道的掌控,
换来的是乔英子迟来的叛逆;
季父季母晚到的陪伴,
面临的是季洋洋外放的不羁;
方圆童文洁兼顾多方压力,
得到的方一凡持续的倒数。
剧情才刚刚走到高潮开端,面对各种焦虑,
三组高考家庭又该如何重拾欢喜?
《小欢喜》的幸福密码到底在哪,
值得期待!
每一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轨迹,
该承受的,该经历的,
都应有最完整的体验。
人生就是一个无限试错的过程,
无论是家长,或者孩子,
都要敢于向往,更要敢于欢喜。
我们这个世界从不缺少人才,
而是缺少能够从容面对世界的普通人。
重要的是,别落下人生一场场的小欢喜。
作者:水也水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樊丽萍
来源:综合自拾遗,微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