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哪吒》,谈“命定”

2019-08-24信息快讯网

看《哪吒》,谈“命定”-信息快讯网

本文并非对近日上映的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影评,而是想借此契机澄清几个哲学观点。

有网友质疑说,整个故事中体现主旨的台词是哪吒那句:“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然而说完这么燃的台词之后,天劫来临的时候哪吒却无法反抗只能等死——所以这不是直接“认命”吗?何来“反抗命运”?

其实不然。

我觉得,关于“命中注定”这件事,中国古人的理解起码包含两个层面。王国维先生在《原命》一文中说,“命”有二义,其一是说“祸福寿夭”属于命中注定,这个叫“定命论(Fatalism)”,现在通常说成“宿命论”;其二是说,人的气质清浊、行为善恶皆由前定,这个叫“定业论(Determinism)”,现在通常说成“决定论”。王国维先生说,中国古代的哲学家除了墨子以外,都认同宿命论;然而持决定论者,“实无一人”。举例来说,《孟子》中就讲得很清楚: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这话是说,善恶这件事,你只要追求,就会在追求的方向上有所收获;因此我们不妨说,孟子是认同“自由意志论”的,即人的行为善恶并非皆由前定。哪吒说“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显然也是在这个层面上反对“决定论”。《孟子》中还说:

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这里说的是,祸福寿夭这种事,人固然有办法去追求;但能不能如愿,终究还得看你命里有没有,正所谓“得之有命”。所以,哪吒认识到“我命由我不由天”,做了善良的事,却依然反抗不了“天劫”;这样的故事情节非但没有问题,而且正是中国古典传统的延续。

然而哲学上的问题尚未彻底澄清。坚持“决定论”者会说,我可以承认个人的努力,以及环境的熏陶都会对善恶起作用,但这并不足以驳倒“决定论”,即行为善恶皆由前定。你的环境是由先前的因果决定的。你往哪个方向努力取决于你的性格,而性格根本不是你自己说了算,它取决于基因之类的你无能为力的因素。所以,说到底,“善恶清浊”全都在“决定论”的笼罩之下,“自由意志论”只不过是人的错觉或妄想,如此而已。

上述观点在逻辑上是自洽的。不过,它也没有驳倒“自由意志论”;我将在下文表明,“自由意志论”可以和“决定论”兼容。所以,倒也用不着排斥“决定论”。我想说明的是,只要你认识到世界的无限浩瀚,那么,即便坚持“决定论”的世界观,你依然可以在实践上理直气壮地采取“自由意志论”视角。下面的话,也是我想对哪吒说的——假如我有机会出现在故事中:

“决定论”的硬核,并不在于“结局是注定的”;而在于,结局是被在此之前的一系列因果链条环环相扣地决定的。我们听说元始天尊把“混元珠”破为灵珠和魔丸,并且给魔丸安排了三年之后的天劫;村民们看见魔丸转世投胎成了如今的哪吒你……这些事情,我们姑且相信都是真的。即便如此,它们也只不过是因果链条中有限的几个环节而已。好孩子,我告诉你,在这个世界大棋局中,就连元始天尊也只不过是个棋子;他没法拥有超出整个世界的视角,没法看到全局,更没法掌握、操控和你有关的整个因果链条。你在人生中已经收获了不少意外和惊喜,不是吗?比如你投身到了这个据说是不该属于你的家庭,得到了据说不该属于你的老师,老师带着你畅游了山河社稷;你和龙交上了朋友,你还知道你从来不缺父母的爱……所有这些,再加上你从未知晓、但默默地在你的身体里或者在你的周围发生作用的;以及你尚未知晓,但未来迟早会经历的——所有这一切,全都是因果链条上的环节,共同参与着你的人生。

至于他们都说“结局是注定的”,没事儿,承认这一点也没关系。问题在于,这整个一系列因果链条,究竟会把你引向怎样的结局?这个问题啊,谁说了都不算。要想知道这个据说是注定的结局,只有两个办法。第一个,就是站得比元始天尊更高,彻底飞出这个浩瀚的世界大棋局,然后把完整的因果链条尽收眼底;第二个办法呢,就是一步一步用你自己的选择和行动去接近这个答案,去揭开这个谜底。至于你的选择和行动是出自所谓“自由”,还是被你的基因或者“前世因缘”决定,又有什么分别,既然这第二个办法是唯一可以操作的办法?你固然可以说,“自由意志论”只是从“决定论”的因果链条中强行把人的心理和行为截取出来,并且把截取出来的环节强行命名为“自由”;但你更应该说,你在每一个“当下”作出的选择是你走向“注定结局”的唯一通途,这个谜题没有别人能帮你解开——所以,这难道还算不上“自由”?难道不是“是魔是仙你自己说了算”?

何况,结局真的是注定的吗?现在是时候来说说“宿命论”了。王国维先生说这个话题“于哲学上非有重大之兴味,故可不论”。但我还是想多说几句——

“宿命论”的重点就在于“结局早已注定”;至于有没有环环相扣的因果链条通向早已注定的结局,“宿命论”可以承认,也可以不承认。当它承认的时候,“宿命论”就和“决定论”兼容了。比如在古希腊的“俄狄浦斯王”故事中,“杀父娶母”是早已注定的结局,而整个故事就描述了环环相扣的因果如何最终导致了这个结局。在故事的开端,上一代老国王相信了“杀父娶母”的预言,这也正是整个因果链条的头一环;恰恰因为老国王极力要避免这个预言成真,才推动着整个因果链条看上去“不可避免”地走向早已预言过的“宿命”。

可见,“宿命”之所以不可避免,是不是因为人自己早已堕入“局”中?即便在这个“宿命论”加“决定论”的故事中,是不是也透露出了些许“自由”的消息?

无论如何,在念念相续的每一个“当下”作出令自己快意的选择,这是再真切不过的体验。和这个相比,“祸福寿夭”这个意义上的“宿命”实在不算多大的事儿,索性就交给“命运”也无妨。所以,《哪吒之魔童降世》的主题歌是这样唱的:

快乐不需要等到明天,

下一秒都觉得遥远。

如果自由可以不被间断,

好吧永远的做个神仙。

这个意思,用孔子他老人家的话说,就是: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作者:李宏昀
编辑:舒 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