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斋宿舍入口
唐晓峰:这个角度很新鲜,过去我只想到现代新型学校的广场和大讲堂。以前从地理空间特征讲五四运动的发动,广场以及大讲堂的群体聚会场所起到了关键作用。其实,曲折的胡同形态与松散的管理方式为另外一种行为创造了机会——个体交流商讨的机会,它与广场大聚会各具功能,相互呼应,群体运动由此而起。这两种形态在北大校园区域中共存,在不同运动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场所特点和中国近代政治活动之间的联系,这是很有意思的话题。
沙滩是当时北京城里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是先进知识分子、新文化运动中一些重要人物的会面场所,应该有很多故事,但今天几乎都被遗忘了,至少把这些故事的发生的“根基”遗忘了。我们回忆北大各类辉煌业绩的时候,很少讲到二院,也就是原公主府那块地方,而二院原是京师大学堂的核心所在。现在保留的二院建筑遗址很丰富,怎样将其利用,怎样发挥遗址的历史价值,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课题。这样的地方北京城还有很多,能发掘出许多重要的历史记忆。
北大学生都知道京师大学堂,但未必知道其具体位置,在北大求学几年,没有几个人跑去看看。在我们的知识环境中,缺少对于老北大校园(包括京师大学堂部分)的完整讲述。没有讲述,就会有遗忘,很多事物的物质性消失都是从人们的精神性遗忘开始的。
借北大建校120年之际,要讲一讲120年前这座学校是怎么开始建设的,还有哪些老房子保留下来。其实那些老建筑还很有看头,京师大学堂最早的高墙还有一段保留着,墙外有个小胡同,叫大学夹道,这是地名记忆,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有一座大学。这段校墙极为苍老,巨大的灰砖与北京城墙的用砖差不多,散发着古老气息。
大学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