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江南温婉之地的波澜壮阔

2019-09-02信息快讯网

海宁:江南温婉之地的波澜壮阔-信息快讯网

前几天读到一部报告文学——《谁持经编当空舞》,书中记述了全心全意推动海宁经编产业发展的基层干部沈顺年的事迹。沈顺年常年辛勤工作,积劳成疾,双目几近失明,但他把海宁经编带向了世界,也让外界更加了解海宁之美及海宁精神。

海宁之美,美在灵秀。

海宁境内有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但最典型的是距今五千年左右的良渚文化,有近百处之多。海宁良渚文化的出土器物如玉璧、玉珠,甚至石钺、陶罐,都小巧而精致,充满灵秀之气。我于上世纪90年代参加多次考古发掘,每每发现和整理精美的出土器物,心中便会涌起对先人的无限崇敬。

春秋战国时期,海宁时而属吴,时而属越,一度成为吴越交战的战场;太平天国战争时,海宁受到极大的破坏;清人在北京登基半年后,南下消灭南京弘光政权,海宁又遭兵燹;海宁1937年12月沦陷后,百姓灾害深重……虽然备受磨难,但海宁的灵秀气穿越时空顽强地延续了下来。

因此,才有了唐宋时期的“尺素神功传妙态”的硖石灯彩,才有了宋末传入、揉进江南特色的海宁皮影,才有了以谈迁、查慎行等为代表的明清诗词和研究成果的集中涌现,也才有了当代“无中生有”的时尚皮革和经编……无不展现出海宁人的灵动巧思。

杭嘉湖大多一马平川,但在海宁市区几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却有两座山——东山和西山,山虽不大,但有了山,加上长水塘、市河、洛塘河等河流的蜿蜒贯穿,城市便不自觉地灵动了起来。清末邑人蒋廷黻在《双山讲舍碑记》中称:“硖石镇距州治五十里而遥,烟树万家,两峰对峙,涧水东注,汇为谷湖……山川秀淑,为浙西诸郡市集之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国学大师王国维出生在号称“浙西园林之冠”的安澜园边侧,大自然给予他美的遐想和幽思,在他后来的《昔游》《秀州》《宿硖石》等诗中无不透出他对乡邦的海潮、山川、渔网等的怀念和赞赏,家乡灵秀之美在王国维的心中是奠下了根基的。革命文艺家沙可夫年幼时,海宁的山川风物,悠久的文化传统给他以极大的精神陶冶,他说故乡夏秋间迷人的莲塘景色,与他读到的古老诗歌“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气氛是十分的融洽。当然,除了自然环境的影响,海宁重视文化和教育的优良传统也让历代学人受益匪浅。

对海宁来说,“人杰地灵”不虚此名。黄簪世为金鳌《海宁县志》所作的序中道:“(宁邑)山川蟠郁,户口繁滋,人文辈出。”海宁这个温婉之地孕育了众多名人贤士。自唐至清末,海宁共有进士366人;上世纪20年代出版的《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海宁名人130位;1989年出版的与之相衔接的《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中,收录海宁名人48位。尤其突出的是20世纪前后,李善兰、王国维、徐志摩、蒋百里、张宗祥、沈鸿、金庸等大家接踵而出,灿烂了中国的文学艺术史和科学史。

早年探访海宁市区东关厢100号的“东山会议”旧址,看见台门上赫然写着“钟灵毓秀”四个大字,这是对海宁这一方水土和人物的一种最为贴切的描述。

海宁之美,也在雄壮。

海塘、长城和大运河并称为我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在海宁就沾了两项。2014年6月,中国大运河项目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海宁段和重要节点“长安闸”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海宁有绵延50余公里的海塘,它雄伟而美丽,是中国古代捍海筑塘的最高技术成就,也是长三角黄金区域的安全保障。日前,“海宁海塘”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同时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还有海神庙、乾隆御碑、中山亭、南山营、占鳌塔等“潮文化景观”。此外,盐官还有著名的江南私家园林“安澜园”遗址,当年乾隆住了4次还不过瘾,回到北京在圆明园中仿造了一个;海宁市区有极具江南地域特色的“横头街”“南关厢”等历史街区,保存明清时期街道风貌……这些雄美的历史建筑或遗存成为海宁的骄傲。

海宁潮(亦称钱江潮),为大自然所赐,波涛汹涌,万马奔腾,被称为“天下奇观”。海宁是著名的“观潮胜地”,唐宋以来,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观潮节期间,数十万人在海宁盐官等地观潮,形成习俗。1994年以来,已成功举办25届中国国际钱江(海宁)观潮节,央视10次直播钱江潮。毛泽东有诗云:“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显示出海宁潮的宏大气势。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海宁人的性格中除了灵巧温婉的一面,也有鲜明的刚强、勇敢、坚毅的一面。他们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敢于为国为民发言或以行动抗争。许远受任睢阳太守,抗击安禄山叛乱,最后以身殉国;谈迁以一个平民的身份,36年坚持不懈编纂成明代编年史巨著《国榷》;周宗彝倾产募集义军,英勇抗击清人,殉难于战场;张宗祥1909年参与“木瓜之役”,反对封建礼教;徐志摩在其中学时期的《府中日记》中便写道:“今阅报事,悉革命军已败,不禁为我义气之同胞哭,为全国同胞悲。”显出其忧国忧民的情怀;蒋百里1903年主编革命刊物《浙江潮》并发表慷慨激昂的《发刊词》,气势宛如雄壮威武的海宁潮;吴其昌、吴世昌两兄弟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赴南京绝食要求抗日;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20多位海宁籍人士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寻求抗日的途径……如此种种,充分体现了江南温婉之地的波澜壮阔。

海宁的“弄潮儿”精神代代流传,产生了“敬业奉献,猛进如潮”的当代海宁精神。


作者:柴草
编辑:任思蕴

来源:学人2019年8月30日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5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