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竹存贞节   墨翰记博闻——忆老一辈出版人王知伊先生

2019-09-16信息快讯网

筠竹存贞节   墨翰记博闻——忆老一辈出版人王知伊先生-信息快讯网

▲王知伊先生

伊人潜励志,洒落见风标。

执卷临前涧,维舟泊后桥。

夙依金匮籍,爰对浦江潮。

避燹谋西适,曷云去路遥。

【注释】

首联:王知伊先生,初名钰寿,曾用名天心,所用笔名有冷火、微言等,江苏无锡人,1917年4月生于无锡县东乡之厚桥镇。

颔联:厚桥旧称前涧,亦称后桥。前涧原指街镇以南安基里、南水渠附近的一条涧溪;与之相对,则街镇以北那座通向安镇、廊下的便桥就称后桥。晚近镇上浦氏宗族重修加固此桥,并在桥面铺设厚实木板,缘兹遂有“厚桥”之称。此后较长时间内“后桥”、“厚桥”两名通用,至上世纪50年代后的政府文书和地图简册中,始统一定名为厚桥。

颈联:清雍正二年,在无锡县之东半部增设金匮县,厚桥一带适在当时金匮县境内。先生少小励志,好学罔倦,力行之外,兼善辨思。早先在无锡县立初级中学读完初中,因家中无力供给继续读书,做过本镇小学教员。后由其长姐援引至上海就读,用一年时间跳级完成高中学业。读高中时正值“九·一八”后,日寇进而觊觎、侵吞华北,受进步同学影响,他和王郁天等学友曾参加请愿和飞行集会,因此受到学校处分。

末联:“八·一三”战事过后不久,日军又大举进攻苏南地区,先生与张树屏、浦永昌等同学从家乡出走,辗转流亡迄至重庆。

羁旅转行频,宜山合侣新。

课程方具备,国步尚艰迍。

攻读亲侪辈,抗争集等伦。

脱身离贵北,超迈孰能驯。

【注释】

首联:先生在重庆经统一考试,1938年9月进入广西宜山浙江大学史地系学习。1940年2月,又随学校迁至贵州遵义。

颔联:抗战时期烽火弥漫,浙江大学于国步迍邅之际数度迁徙,办学条件极其艰困,但其师资力量依然雄厚,开设课程亦相当完备。先生以王天心一名注册入学,通过听课、阅读与讨论等途径求知积累,为他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人文社科基础。

颈联:先生在浙大学习期间,参加本校的进步社团“黑白文艺社”。该社秉持“抗日救国,收复祖国失地”的宗旨,时常组织社员阅读革命书刊,研习哲学和政治经济学,分析问题启蒙思想,认定中国共产党是唯一可救中国的政党,并在同学中日益扩大社团影响。

末联:1942年1月,遵义浙大掀起声讨孔祥熙贪腐误国的“倒孔运动”,学生队伍声势浩大,在遵义街上游行示威,“打倒孔祥熙”、“惩治贪官污吏”等口号声响彻全市。发动这场运动的中坚力量是黑白文艺社,而王天心在几位挑头的同学中最为积极活跃,随之成为国民党特务必欲逮捕之目标。事过不久,反动军警在遵义逮捕黑白文艺社社长何友谅、社员王蕙,王天心因几天前去湄潭而幸免于难。在此千钧一发之际,他获得施雅风、吴士宣、吕东明、杨浩芳等学友的全力救助,并在叶良辅、张荫麟等多位老师的庇护下,得以脱险逃离贵北。抵达广西桂林后,他即改用王知伊这个名字。

桂郡盈才俊,奔忙事抗敌。

杂文充猎枪,歌曲化鸣镝。

褰幌碧琳琅,抽毫春淅沥。

传媒载进言,联署共推激。

【注释】

首联:上世纪40年代初,桂林一地文化人云集,他们服务抗战,奔走号呼,创作众多爱国热情高涨的文艺作品,让人觉得在这座城市湿润的空气里,总不停地翻滚着一股股渴望战斗的热浪。

颔联:先生到桂林后,结识作家端木蕻良和艾芜,并与王郁天、秦牧、朱冰青等一起历练文艺创作。他边任中学教员,边从事写作,并以笔名“冷火”发表作品。此后,他不仅写出许多短评与杂文,还有短篇小说集《死亡的拥抱》和文学传记《尼采传》刊行问世。

颈联:1944年2月,先生经丰子恺、傅彬然介绍,到桂林开明书店编辑部工作,未几因湘桂战火随店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再迁上海。他自加盟开明以后,迭受叶圣陶、傅彬然、唐锡光、顾均正、吕叔湘等前辈的熏陶,经多方面实践很快成为称职编辑。正是他从叶圣陶手中接过朱东润先生《张居正大传》书稿,经由他的精心琢磨,从而促成中国现代传记史上一部开山力作的诞生。同样是他把秦牧的第一本散文集交给叶老,致使该书不久即获出版,一位青年散文家亦随之进入公众视野。他在开明所做的一项经常性工作,是帮助傅彬然编辑《中学生》杂志。洎于先生谦虚好学、踏实精干,果然不负重托,把与刊物相关的各种事务打理得非常得体,使这份著名杂志在青少年读者中充分发挥其品牌效应。

末联:知伊先生供职开明期间,目睹国统区官吏贪腐,特务横行,百业萧条,民不聊生,遂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主张,站在革命人民一边。1945年春,他以笔名“冷火”在重庆文化界著名人士《对时局的进言》上签署。该“进言”提出“组织战时全国一致政府”、“废除一切限制人民自由活动之法令”、“停止特务活动”、“释放一切政治犯及爱国青年”等六大纲领。参加联署者有郭沫若、沈钧儒、柳亚子、茅盾、陶行知、翦伯赞、叶圣陶等312人。是年2月22日《对时局的进言》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迅即在国内外产生巨大影响。1946年1月21日,他又用“冷火”笔名在《新华日报》发表《怀念费巩教授》,以缅怀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的浙大费巩教授。文章以亲切恳忱的笔调,摹述作者与费巩的多次接触,凸显出这位师长热爱国家、推扬民主,赤诚对待学生,兼有教书育人的仁蔼和道义上的担当。如此为大家尊敬的教授,怎会不明不白地“失踪”?全文结尾处提出的质问,无疑是对行凶者丑恶嘴脸的揭露之辞,堪称一篇“能够喷出火焰的文字”。在上海临近解放之际,开明《中学生》杂志每期刊出一篇由“炎如”撰写的述评,“炎如”即傅彬然、王知伊共用笔名,述评则通过较为曲折的笔致,引导读者去努力驱除黑暗,迎接光明的未来。

昭代寸心倾,满怀家国情。

屡参筹制外,时与阅书并。

责任当肩负,声华系笔耕。

以兹酬付托,庶获展平生。

【注释】

首联:1949年上海解放与共和国的诞生,激发起先生浓浓的家国情怀。这一年他撰写的《白求恩大夫》一书应时出版,显示出作者热望融入新社会、竭尽努力为广大读者服务的精神取向。

颔联:1950年12月,开明书店迁往北京,先生选择留沪。1951年1月,他参与中国图书发行公司的筹建,任公司秘书。1953年5月,新华书店华东总公司组建完成,先生任业务部秘书、书刊审读。1954年2月,上海市出版局成立,先生任审读编辑、秘书科副科长。1956年上海市成立处理反动淫秽荒诞图书办公室,又临时调先生任审读组组长,负责相关的图书审读。此项工作结束,先生被评为上海市文化先进工作者。

颈联:与先生的本职工作相适应,这一阶段他笔墨耕耘刈获的成果,大率都属于图书评论范围,按其着重点则主要在文学批评方面。先生所写书评,多数以《读书》《文艺月报》等杂志为载体,以某一件文学作品为擘析对象,咸皆立意鲜明,措辞晓畅,指陈得失,评述精当。倘数其中早为大家所公认的翘楚力作,应首推他于1959年写成的长文《谈〈红旗谱〉的故事与人物》。这篇书评从小说《红旗谱》的故事结构与人物描写两方面着手,深入揭示作品蕴含的民族风格和乡土气息,以及它在人物性格刻划上达到的高度成就。小说《红旗谱》所概括的巨大历史内涵,就在于它以大革命失败前后这一时段为特定背景,生动地展示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农民运动的壮丽画卷,并成功塑造了三代农民叱咤风云的英雄形象。该长文由新文艺出版社刊印成书,后又经上海文艺出版社两次重印,其社会影响之大藉兹可见一斑。

末联:1960年国家大型项目《辞海》的编纂工程启动,亟须投入大量专门人才,王知伊因而参与此项工作并列名《辞海·未定稿》编写者,随后又同本市和外地很多专家一起,参与浦江饭店审稿和修订的全过程。1965年5月,先生奉调入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任编审,明确仍以修订《辞海》作为他的主要任务。

辞海治丝棼,淡交亦乐群。

果谐宏誓愿,为报长劬勤。

筠竹存贞节,墨翰记博闻。

我今摅素抱,循迹揖清芬。

【注释】

首联:1972年《辞海》修订重又上马,先生作为编审调入上海人民出版社辞海编辑室,与赵超构、周中民、鲍克怡等诸多同仁一起,精益求精修订《辞海》语词部分。这个团队于敬业乐群的气氛中积极进取,表现出很强的专业素养和工作责任心。先生步入垂老之年犹每天准时上下班,直至1978年在辞书出版社退休。往后他又接受社里返聘,为这部大型辞书的精审完善继续服务多年。先生与《辞海》前后守望长达20余年,对该书的未定稿(先生为编写者)、1979年版(先生任编委)及1989年版(先生任编委)的面世,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本时期先生作为辞书出版社编审,还先后完成《唐诗鉴赏辞典》《中国成语词典》《中国俗语大词典》等多部辞书的审订工作。

颔联:1983年,先生实现平生宏誓大愿,成为光荣的共产党员。希望创造条件加入中国共产党,乃是先生数十年来一贯挚著的人生追求,第因他在遵义遭捕脱险一事的个别细节,从以往流行的观念来衡量不免让人产生一些迟疑,后又遭诬陷,由之而造成耽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更有力贯彻,诸如此类问题迎刃而解。尽管知伊先生入党时早已退休,这份迟到的喜悦依然令其兴奋异常,他决心在有生之年加倍努力工作,以报答党组织长时期来对他的关爱。

颈联:先生退休后生活简朴,作风清正,谨持晚节,无改初衷。在这十年多一点时间里,他不顾颓龄体弱,照例挑起研究和写作的重担:(一)参与《中国近代文学大系》的编辑事务,帮助项目主持人范泉从事体例设计和全书文稿的总其成。(二)在辞书出版社主办的《辞书研究》上,连续发表《语文词典中的百科词目》等多篇文章,针对辞书编写实践中提出的问题,阐明作者的解决方案和理论主张。(三)先生与任嘉尧、张友济合作,共同编集《编辑记者一百人》。是书择取“五四”以后中国现代新闻出版领域著名人物100位,着重介绍他们的工作经历和事业成就,俾有助于人们从中获得启发和借鉴,1985年由学林出版社出版。(四)重温叶圣陶、傅彬然“二老”对他的教诲,推介开明书店的编辑思想和教育理念,弘扬“开明人”的“开明精神”,是先生晚岁主动担荷的一项重头工作。上世纪80年代前期,先生与欧阳文彬联袂主编开明同仁合撰的开明60周年纪念文集《我与开明》,1985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继之他又耗费大量心血,陆续写成20多篇回忆文章,结集后题名《开明书店纪事》,交与山西书海出版社。1989年11月23日,先生因病与世长辞,享年72岁。两年后,《开明书店纪事》经山西书海出版社刊行,可惜先生无法亲眼看到了。

末联:笔者亦是无锡厚桥镇人,属知伊先生的小同乡。他比我父、母都大一岁,按乡里的习惯我应叫他“伯伯”。1957年我考入复旦中文系,1962年留系任教,同城而居,屡有造参趋谒之缘。拜受教言,如丰积玉;得亲风范,若仰崇山。值今先生作古30周年,谨咏短律五首,敬揖清芬,用申思念。


作者:陈允吉
编辑:周怡倩
责任编辑:薛伟平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