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位研究“好吃玉米”的农业专家,今天齐刷刷到了上海,探讨玉米种植之道
玉米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近年来随着其营养价值不断走高,在消费市场上也逐渐走俏。今天上午,国际农业研究磋商组织(CGIAR)下属的国际农业研究中心—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全球玉米项目2019学术年会,暨CIMMYT-中国玉米国际合作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百余位农业专家从世界各地汇聚黄浦江畔,共同探讨全球“好吃营养”玉米的种植之道。
本次会议由CIMMYT和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共同主办,这也是CIMMYT首次将其学术年会放在中国举办。
据介绍,特用玉米包括鲜食甜玉米、糯玉米和爆裂玉米,其营养丰富、风味独特,是高蛋白低脂肪食品,是目前种植业中最具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之一。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鲜食玉米生产和消费国,在我国,约65%的玉米用于食用和饲料,其他的用于工业生产。尽管去年全国鲜食甜、糯玉米种植面积已达2200多万亩,但每年仍有数百万吨的“缺口”。
据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全球玉米项目部主任普拉桑纳(Prasanna)博士介绍,玉米已经成为解决干旱、炎热地区饥荒问题的一种选择方案,在全世界玉米科学家的努力下,一批耐干旱、耐热、又富有营养价值的玉米品种被选育出来,它们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区、东南亚地区试种取得了成功。
上海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最大的特用玉米终端消费区之一,也是特用玉米重要的研发基地。上海农科院在玉米遗传育种上具有学科优势,其作物所是国家“七五”“八五”甜玉米攻关主持单位之一,在鲜食甜玉米、糯玉米、爆裂玉米育种理论和实践上具有较强的实力。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育成了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金菲”“金银818”“夏王”“沪玉糯”等系列特用玉米品种,对中国的特用玉米产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与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在在双方多年来务实、坦诚的合作交流基础上,去年在上海共建成立了CIMMYT-中国特用玉米研究中心,上海鲜食玉米融入了国际组织的全球玉米合作体系。一年来,研究中心紧紧围绕“推进国际化研究平台建设、引领特用玉米产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中、外科学家同心协力,在科学研究、科技服务、开放交流、人才培养和制度建设上取得积极进展。特别是在特用玉米种质资源引进与精准鉴定、现代玉米育种技术开发、营养健康功能新品种选育和优良品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测试等5个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研究,并取得突破性进展。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徐伟林表示,农科院将进一步加强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把研究中心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特用玉米研究平台。同时,建立起一支研究方向稳定、特色突出、高水平、国际化的特用玉米研究团队,引领国际特用玉米产业发展。
作者:沈湫莎
编辑:张鹏
责任编辑:任荃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