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5-10-06信息快讯网

 

喜讯: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信息快讯网

北京时间10月5日下午5点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我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另外两名获奖科学家为爱尔兰的William C. Campbell和日本的Satoshi ōmura。

 

喜讯: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信息快讯网

诺贝尔奖,是目前世界上最具盛名的科学奖项,是以瑞典著名的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作为基金创立的。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或医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以基金每年的利息或投资收益授予前一年世界上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1901年首次颁发。诺贝尔奖包括金质奖章、证书和奖金。

相关新闻:

[文汇报历史报道]

青蒿素发明人屠呦呦获国际医学大奖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来源:文汇报 日期:2011年9月15日 作者:许琦敏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这是《诗经》中的句子,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典,蒿即“青蒿”也。9月12日,81岁的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被授予“拉斯克临床医学奖”。

青蒿素,我国唯一得到国际认可的原创新药;屠呦呦,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青蒿素之母”。1971年,她带领课题组成功提取出具有抗疟效用的青蒿素;1973年,她又首创了青蒿素衍生物“双氢青蒿素”,临床药效比青蒿素高出10倍。

9月12日,她因“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人的生命”(评语引自拉斯克基金会网站),被授予今年的 “拉斯克临床医学奖”,成为获此奖的中国第一人。

在生命科学领域,“拉斯克奖”的重要程度仅次于诺贝尔奖,有诺奖“风向标”之称。截至2005年,300名“拉斯克奖”获得者中有78人在若干年后获得了诺贝尔奖。在20世纪初,有关疟疾的研究成果曾两次被授予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她不是院士,甚至没有博士头衔,多年默默无闻,但终于走进了公众视线。

桂冠为什么属于她?

“青蒿素之母”的桂冠为什么戴在了屠呦呦的头上?

青蒿素的研制缘于我国的援越抗美。为对付越南战场上的一种恶疾——疟疾,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指示下,1967年5月23日我国启动了代号为“523项目”的药物研制计划,组织60多个研究机构、500多名研究人员协同攻关,目标是尽快研制出能有效控制疟疾的新药。

2007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两位研究员米勒•路易斯和苏新专着手探究青蒿素研发的历史,经过深入调查,得出了一个肯定的结论: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药研究所的屠呦呦教授是首要贡献者。他们的相关论文发表在最新一期《细胞》杂志上,题为《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

此前,关于谁是青蒿素发现者,颇多争论。一些史实或能说明问题——

1967年“523”项目启动,全国七省市参与攻关,筛选了中草药和化合物4万多种,却未获得满意结果。

1969年1月,因为接受过西医、中医的系统训练,屠呦呦被任命为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小组负责人。

1971年,她的课题组终于以中药正品青蒿的菊科植物成株叶子的中性提取部分,获得了对鼠疟、猴疟疟原虫100%的抑制率。1972年11月8日,她的课题组从提取物中分离提纯出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并在全国“523项目”内部作了报告。1973年经临床确证,抗疟新药诞生。

1981年10月,屠呦呦在北京代表“523项目”首次向到访的世界卫生组织人员介绍了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成果。1982年,在全国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屠呦呦以抗疟新药——青蒿素第一发明单位第一发明人的身份,且作为这一发明项目的唯一代表,领取了发明证书及发明奖章。

“水渍绞汁”的玄机

《诗经》有云:“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屠呦呦名字的出典。根据朱熹的注释:“蒿,即青蒿也。”这是冥冥中的安排,她的人生注定要与青蒿联系到一起?她说,自己学的是西医,但父亲懂些中医,从小看到中医药的疗效,使她确信这是一个宝库。

用青蒿治疗疟疾,在中国古代医书中记载颇多,但为何别人都与青蒿素失之交臂?关键在于提取方式。青蒿素的化学结构特别,不稳定,用水煮法提取,其有效成分会被高温分解,所以提取物在动物试验时效果差且不稳定。

屠呦呦参与“523”项目后,注意到东晋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记述。用水浸、直接榨汁,是为了避免高温破坏吗?她大胆尝试改用乙醚提取青蒿中的有效成分:不用加热,得到的提取物中的乙醚能自然挥发,这就最大程度地保留了有效抗疟成分。

人能服用吗?在后续研究中,屠呦呦与几位同事多次亲身试药,逐步加大剂量,以试验青蒿素的安全性。

葛兰素•史克(GSK)中国研发中心副总裁鲁白告诉记者,改用乙醚提取是关键一步,突破了瓶颈,否则青蒿素不会诞生。就在不久前,葛兰素•史克授予屠呦呦“GKS创新日生命科学杰出成就奖”——“我们给她通知时,她已收到拉斯克基金会的授奖通知。”

这一巧合,堪称共同的认可。鲁白说,他们选取获奖者的标准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做出有世界影响的工作”。

默默无闻多年后得到这么多关注,是“时来运转”吗?非也。几十年来,青蒿素在世界上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因疗效显著而声誉日隆。2006年,我国与多个非洲国家及太平洋岛国合作,将提供青蒿素类的抗疟特效药作为援助项目。在非洲,这种商品名为“科泰新”的药,被称为“中国神药”,一些父母甚至给孩子取名“科泰新”。

 

喜讯: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信息快讯网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出生于浙江宁波。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研究方向以中药化学为主,最突出的贡献是带领科研组创制出抗疟新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相关研发成果已获6项新药证书、1个临床批件和2项中国发明专利。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