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头艺术正弥合分裂的贝鲁特
壁画中的怀旧歌星费鲁兹已成为黎巴嫩人身份认同的象征。 (资料照片)
■文汇报记者 王卓一
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由于政府内各派势力未就新垃圾场的选址达成一致,导致数千吨垃圾被堆放在大街上,引发严重的环境危机。为此,数以千计的不同信仰、不同政治派别的黎巴嫩民众连日来走上贝鲁特街头举行抗议示威。
抗议人群中有一名叫亚辛·阿尔瓦尼的贝鲁特画家,他把垃圾危机的产生归因于黎巴嫩的各种宗教和政治势力只顾谋求私利,不从整个国家的角度考虑问题。为了扭转这种现状,阿尔瓦尼一直坚持在贝鲁特城市墙壁上进行艺术创作,希望“塑造一座城市的共同记忆”,超越该市、乃至该国存在的严重的教派主义。
一半是基督徒,一半是穆斯林
黎巴嫩是个宗教信仰繁多的国家。虽然绝大多数居民为阿拉伯人,但居民中仅有54%信奉伊斯兰教,还分为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另有46%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分为马龙派、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等教派。
宗教信仰分裂带来的还有政治派别的对立。贝鲁特便是这种对立的缩影:1975年-1990年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两派的内战结束后,贝鲁特被划分为东、西两区,东区基本为基督教派管辖,讲法语;西区则由信奉伊斯兰教什叶派的真主党控制,讲阿拉伯语。
据英国《卫报》报道,阿尔瓦尼1993年出生于贝鲁特,家在贝鲁特的西区,却要穿越分隔线到东区去上学。他出生时黎巴嫩内战已经结束,但国内教派分裂的背景对他成长的环境依然具有影响。陪伴他长大的是城市里张贴的政治口号和遍布街头巷尾各个角落、已有些褪色的海报,它们中有的还是1975年至1990年内战期间的遗留物。阿尔瓦尼对记者说:“在这座城市里,你能切实感受到战争的残余。楼房建筑的毁坏是最直观的感受,但更关键的是,你能从政治生态和人们的表现中感受到战争带来的创伤。”
涂鸦唤起往昔美好记忆
阿尔瓦尼感到贝鲁特街头“给予文化的空间太少了”,而且,当局对于超越教派主义的世俗文化扶持力度不够,博物馆、大剧院、电影院等文化基础设施得不到发展,于是他希望创作一些有别于政治宣传画的街头艺术。
阿尔瓦尼决心在贝鲁特城市的墙壁上创作些“抵消派系认同”的人物像。被阿尔瓦尼画入壁画的通常是黎巴嫩和阿拉伯文化界的著名人物,包括2005年遭到暗杀的黎巴嫩记者和社会活动家萨米尔·卡西尔、美籍黎巴嫩裔诗人纪伯伦、当代巴勒斯坦乃至阿拉伯世界最有影响力的诗人穆罕默德·达维希,以及上世纪末红极一时的黎巴嫩女歌手和文化偶像费鲁兹等。
在开始绘画前,阿尔瓦尼通常会听取绘画墙壁所在街区的意见。用阿尔瓦尼的话说,这是在“确保涂鸦作品和贝鲁特这座城市一同成长,而不是给城市的发展添堵”。他会询问街区老住户有关1975年内战爆发前的“黄金时代”的往事。每次问起往昔美好时光,老住户们的回答总是显得热情洋溢。
在贝鲁特的杰梅泽地区,阿尔瓦尼创作了怀旧歌星费鲁兹的画像,并见证了画像发挥的影响力。当地居民告诉阿尔瓦尼,他们热爱费鲁兹,热爱旧时的杰梅泽。阿尔瓦尼觉得,费鲁兹是黎巴嫩人身份认同的象征,是无法被宗教和政治的差异而撕裂的。
他的壁画有时还会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贝鲁特协和大街的一堵墙壁上画着一个白发老人,眼睑下陷,神情沮丧,布满皱纹的前额上挂着一绺绺灰白相间的头发。这幅肖像的原型是阿里·阿卜杜拉,一名无家可归的流浪汉。2013年1月,阿卜杜拉在当时的极端严寒天气中去世。这一事件促使成百上千的黎巴嫩年轻人发起活动,帮助那些无家可归者。
正因为阿尔瓦尼的壁画在贝鲁特赢得了广泛的认同,当地居民由衷地愿意替阿尔瓦尼保护好这些壁画。当壁画遭到污损时,会有陌生电话打来叫他前去修补。有一次,当他赶去修复壁画时,发现已经有人抢先替他修复好了。
阿尔瓦尼说:“我想告诉人们,改变贝鲁特是件很容易的事情。这座城市属于我们大家,而非属于某些政治势力。”在墙壁上创作一些绘画便是阿尔瓦尼所称的“容易之举”,只要一个人拥有热情和技艺,便能对城市的生态作出一些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