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如此去怨羡、忘得失、自生自化自主,真实乎?瞒骗乎?所谓与溟涬同科,与天地并生,与大块为一,痴人之说梦乎?东坡之赤壁夜游,亦云“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物我无尽,即与天地为一,与溟涬同科。“物无尽”易解,而“我”如何“无尽”?殊不知,此乃现代物理学常识:人非天地自然本身,人之感官非天地存在之所有形式。人有五种感官,能感知约20种氨基酸 ,5000种蛋白,——然则仅能感知宇宙物质之约4.5%。宇宙约23%为暗物质,约72%为暗能量,此乃完全并惊人存在于人类感知之外。唯其如此,人非元气,天地与我为一,并非我与天地具有同样之地位,所谓如实观,即放弃人观看世界之眼光,而为宇宙自然本身之观照。所谓世界是复数(唯识与量子力学同)。由此消除人与生俱来之有限性,获取精神之无限性。牟宗三曰,人非有限而可无限。唐诗发现了无限,李白诗亦发现了无限。非痴人说梦,非自我欺瞒,非精神胜利,而乃如实观照生命与世界之慧觉。此一慧觉,现代人大都未能梦见。
6. 李白诗“今古一相接,长歌怀旧游”。盖“旧游”乃意味无穷之语辞。华夏文化,实为情感文化,伦理文化,对人对事,于景于物,常存一幅深而绵长之温情厚意。所谓“温柔敦厚,诗之教”也。诗词歌赋之中,忆旧游、思旧游、访旧游、话旧游、咏旧游、念旧游、旧游回首、记得旧游之类题目,不胜枚举;长篇短什,俯拾俱是。中国古人不自炫于新山新水,而钟情于旧游故地。然细析之,“旧游”有三义。其一,亲身曾经之地,故地重游之所。其二,虽未亲履,然古之诗人贤士,先我游止之所、行吟之地,今我访寻前赏之迹,欲继风雅之思,前引太白所谓“长歌怀旧游”,“旧游”非一己之旧地重游,而乃当年谢朓《新亭渚送范零陵》之故地也。斯文骨肉,异代知音,此即王船山以为“今古一相接”五字“尽古今人道不得,神理、意致,手腕三绝也”。其三,旧游不止于山水风景,又指人物,或人地兼而有之。所谓“老病愈增,旧游云散”云云,即指人而言。因而“旧游”非重游,更兼古今相接之神理意兴,今昔对比之时光感慨,旧人旧事之珍惜流连,乃美感中国之概念,地因人而化,人因境而兴,生命与生命相通,历史与历史照面,宇宙山川成为有情化之存在。萧驰兄大著名为《诗与它的山河》,正是此意。
7. 十里河滩之南段,景色尤为动人。草木葱绿,溪水明灭,栈道深秀,藏莺啁啾。眺远山之浓翠,俯清潭之潜鳞,身行图画之中,人在斜川之游也。然而华夏山水之美无极,神州胜景之诗不尽,九品评人,四品论画,花溪河滩之品,究属何品?试略言之:谢客之永嘉,渊明之桃源,摩诘之辋川,太白之清溪,东坡之西湖,实为中国山水上上之品。然永嘉多峭岭稠叠,飞泉乱流;而花溪远山似屏,碧水如镜;桃源乃壶中天地,避世仙邦,而花溪离城甚近,取静红尘,所谓“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是也。辋川更涧户无人,花自开落,雨中山果,灯下草虫,处处乃高人心境,凝缩一部中国哲学史也;而花溪一村姑,一少女,一渔人,一书生耳。太白之清溪,天地间得一“清”字,唯与花溪所平分之。然清溪乃无人机所见,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又如潜水员所见,如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更如舟中人所感,如起坐鱼鸟间,动摇山水影。花溪虽无此开阔之境,无此轻舟之乐,无此天光云影共徘徊天人合一之意味,而自有其深秀、神秘、灵性、亲切。鸲鹆、山鸡、鹪鹩之属,一路引领;荷花、杜鹃、山茶之类,四时相伴;松间月下,美人忽来;雨夕窗前,能饮一杯。“接于吾目而感于吾心者,有不可胜数也。”东坡之西湖,吾欲无言,不须比较。花溪之美,究属何品,深情领略,自在解人。
作者:胡晓明
编辑:吴东昆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