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锦诗、梁晓声、单霁翔……名家齐聚中央文史馆“新中国文化70年”国学论坛
“文化是‘化人’的,需要我们倾注更多热情。”作曲家王立平以古稀之躯担纲国家工程《百年乐府》,历时五年整理百年来歌词、曲谱的经典之作。
“我的时代来了,我要吹响号角,擂起战鼓,把一位位中国巨人送进艺术殿堂。”年逾八十的戏剧家、导演陈薪伊将把又一位中国巨人——造纸术发明家蔡伦请进明年推出的新戏《蔡大人来了》。
“没有东西方文化在敦煌的交融,就没有现在的莫高窟文化。”刚刚荣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的樊锦诗一开口就离不开“敦煌”。
“我理解的文化,要为国家进步服务。”作家梁晓声以小说《人世间》荣膺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
10月11日,来自中央及地方文史馆、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以及相关文化企事业单位的近200位文化界人士因中央文史研究馆第六届国学论坛而汇聚在北京国际饭店,展开文化对话和思想碰撞。
该论坛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主办,主题为“新中国文化70年”,旨在回顾70年来我国文化建设的光辉历程,总结文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展望未来文化发展之路,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智力支持。论坛采用“主旨报告+圆桌对话”的形式进行,分为“文化:观念与变迁”、“传统:回归与重建”、“交流:中国与世界”、“产业:文化与市场”四个主题环节。
▲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王仲伟致开幕词
国务院参事室党组书记、主任王仲伟致开幕辞。他在讲话中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历程。他强调,“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伟大实践表明,我们在文化方面的发展方向是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种由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的、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崭新的人民文化,和我们的历史传统是对接的,和当下的现实要求是契合的,和未来的时代发展也是能够对应的。”
他提出,面向未来,我们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把人民作为文化的源头活水和力量源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研究导向和工作导向。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自信、从容、平等地与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交往。我们要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馈赠世界,为世界贡献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精神标识的知识体系、制度体系、审美体系、价值观体系,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
他希望与会的各位嘉宾“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不止于‘坐而论道’,还要更多关注现实,直面问题,从‘起而行’的角度多思考,深入交流,相互启发,多提具有操作性、针对性的对策意见建议”。
▲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主持开幕式
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冯远主持开幕式。200位嘉宾中既有饱学鸿儒、文史大家,也有造诣精深的艺术名家、学界精英,还有文化产业、文化新业态方面的领军人物、实干家,年龄跨度从30后到80后,汇集了文化领域老、中、青三代的精英学者和代表专家。
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中华文化促进会主席王石,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刘梦溪,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故宫学院院长单霁翔,上海交通大学文科学部委员、国家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研究基地办公室副主任胡惠林,分别以《承继传统需要把准传统文化的正脉》《我们怎么看文化》《文化的力量——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新中国70年文化治理的历史逻辑与基本特征》为题进行了主旨演讲。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樊锦诗、王立平、葛剑雄、梁晓声、范迪安,国务院参事王京生,中央文史研究馆特约研究员王学典、刘谦、宫承波,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萧功秦、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李萍、戏剧家陈薪伊、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会长刘和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系主任白明、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何俊、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时胜勋、中华文化促进会副主席陈刚、华侨城集团董事兼总经理姚军、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秘书长意娜、腾讯音乐娱乐集团政府事务总监韩旭等嘉宾围绕新中国70年社会主义文化思想观念的演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创新、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获等主题,展开了深入的对话交流和研讨。
▲论坛第一单元:“文化:观念与变迁”
▲论坛第二单元:“传统:回归与重建”
▲论坛第三单元:“交流:中国与世界”
▲论坛第四单元:“产业:文化与市场”
作者:江胜信
图片:中央文史研究馆提供
编辑:江胜信
责任编辑:陆正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