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与视觉对话探索艺术未来,钢琴超媒体音乐会《彼岸》将亮相本届艺术节
古典音乐何以拥有未来和希望?在锤炼技艺演绎好经典作品的同时,如何创作与传扬当代作品,并探索其更包容和适应当代观众审美的演出形式,也是当下的重要命题之一。在古典音乐舞台表演日渐丰满的今天,一批中国艺术家们正在为中国音乐的未来进行筹划。
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钢琴家俞湘君显然是这中间积极的代表。2018年,她获得了德国唱片评论奖最佳唱片奖及最佳艺术家奖,以表彰她和她的同侪们在探索当代音乐表达的道路上作出的突出成就。不满足于对于经典的诠释,她更希望为“严肃音乐”注入活力,赋予其存在于当下的意义。这个观点和作曲家徐志博不谋而合,作为同样拥有深厚传统功底的音乐家,他们渴望做有根基的创新,于是就有了眼前的钢琴超媒体音乐会《彼岸》。该演出作为“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之一,即将登陆今秋第21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
《彼岸》是一场以当代媒体艺术视角,传递钢琴音乐美感的超媒体钢琴音乐会。音乐会拥有多重表现元素——钢琴独奏、电子音乐、交互灯光、交互影像。这些元素通过计算机的交互技术及人性化演绎产生对话、传递、延伸、转化,直至融汇,冷冰冰的精密算法和音乐家的火热心灵在演出中相互结合,产生奇妙反应。
本场音乐会将世界首演中国青年作曲家徐志博的新作《际空之响》,这部作品是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项目”委约作品。作品分为“光”“影”“象”三个部分,使用钢琴与交互电子音乐构成声音的叙事线索,并延伸至各种新媒体艺术元素。演出过程中,钢琴家作为听觉和视觉感知的发起者,将整个剧场空间变成投射介质。
徐志博认为,现在中国听众的听觉正在发生变化,以前很多乐迷觉得旋律最好听,现在不少年轻人更心仪音乐中的节奏。“身处当下人类社会,我希望自己研究的音乐,可以更好地表达当代人的艺术追求。”在《际空之响》这部新作中,徐志博注入了自己对本世纪社会形态等领域的看法。
另一位中国青年作曲家邵青的近作《诗画三帧之三》,同样采用电子音乐与钢琴音色对话的互动形式,并在新媒体手段的综合辅助下呈现一种全方位的动态感知结构。据悉,这部新作之中昂扬着热烈的情绪变化。
音乐会还特别挑选了美国当代作曲家乔治·克拉姆的《大宇宙》(第一辑和第二辑)与约翰·亚当斯的《中国门》。他们的作品在声音的多元构造和音乐内容象征呈现上均有别于传统,结构新颖、洗练,表现力非凡。这些作品对现代钢琴音乐创作起到了开拓和引领作用,是20世纪重要的钢琴音乐文献。据介绍,《中国门》风格简约、理性,谱面的视觉结构如同循环的城墙。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一曲《大宇宙》(第二辑之十一)中隐约出现了贝多芬“槌子键琴奏鸣曲”的旋律,既应和了本场音乐会贯穿始终的对话意味,也值此纪念即将到来的贝多芬诞辰250周年,向“乐圣”致敬。
这四位中西作曲家不同时期的钢琴音乐创作,通过新媒体艺术家达彦的视觉交互设计形成有趣对话,既是中西不同音乐风格间的对话,也是跨媒介、跨时代、跨领域创作美学的对话。音乐会旨在通过当代艺术表现方式,将钢琴这一古老而伟大的乐器之声进行现代化演绎,使之向外延伸发散,并抵达一种超越历史、文化、和感官的艺术境界。
俞湘君表示,这套演出曲目经过了精挑细选,汇集了那些值得聆听的“当代好声音”。“不过如果用传统的音乐演出形式展现当代音乐,可能不利于这些作品进行更广泛的普及。如果通过视听结合的手段,或许可以把当代音乐蕴藏的魅力更好地传递给当代观众。”在经过尝试与改进之后,超媒体钢琴音乐会《彼岸》将产生超越听觉的视觉、运动及空间效应,营造声景相融的感官意境,为现场观众带来“沉浸”而“可见”的音乐感受。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音乐会所使用的乐器,是由著名的施坦威钢琴制作的“SPIRIO新悦”高解析度自动演奏钢琴,将以前所未有的精准度记录并且再现现场演奏效果。在这次音乐会上,该钢琴将会把录音部分输入自动交互系统中,进行数据处理,转化为灯光、影像等多层次的视觉效果;而在音乐会的最后,自动演奏也会发挥其作用,再现一段事先录制的贝多芬作品,营造一个意味深长的结尾。
作者:姜方
编辑:姜方
责任编辑:卫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