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什么是广场舞?这个大赛不仅舞出了上海市民昂扬的精神面貌,更跳出了艺术内涵
什么是广场舞?在不少人的印象中,这就是招招手、踏踏脚,在音乐声中加入到团队一起共舞的舞蹈。刚刚落幕的上海市民文化节舞蹈大赛,颠覆了人们的惯常认知。在这个舞台上亮相的各式广场舞不仅舞出了上海市民昂扬的精神面貌,更跳出了艺术内涵。而在本次大赛中,绽放魅力的不仅有上海大妈,还有精神抖擞的上海大爷、崇尚文化和艺术的上海白领及学生,使广场舞的外延得到全面拓展。
长宁文化艺术中心520剧场热闹非凡,欢快的舞姿、斑斓的服饰将这里妆点得格外绚丽多姿。伴随着最后一个节目展演完成,为期四天的“我和我的祖国”——文化新生活全国广场舞上海展演暨上海市民文化节舞蹈大赛决赛于10月13日落下帷幕。
本次大赛由长宁区人民政府、东方网主办,共吸引了全市近千支团队 30000余人参与。经过初赛、复赛,来自16个区167支广场舞团队参加了决赛,最终评选出70支获奖团队。展演中,各年龄层的市民登台,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大放光彩。
比如,《茉莉花》、《紫竹调》等江南韵味的音乐舞蹈在比赛中多次出现。闵行区七宝镇蒲韵舞蹈队带来的《古戏魅影》,则加入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七宝皮影戏元素。据透露,队员们一开始并不十分了解皮影艺术,因此花了很长时间去研究,努力琢磨和模仿皮影戏的动作。皮影典型的动律是手臂与身体的配合,对沒有跳过皮影的学员难度很大。队员们一步步分开学,协调好手臂与胫部的动作,练到手臂都抬不起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学会了皮影舞蹈。队员们希望通过广场舞将皮影的魅力展示出来,让更多人了解七宝文化。
长宁文化艺术中心主任叶笑樱介绍,上海每两年举办一次全舞种的舞蹈大赛,参赛最多的就是广场舞团队。今年开始,全国广场舞上海展演和上海市民文化节舞蹈大赛合二为一,参赛作品无论是舞蹈编排、动作设计还是服化、道具的选择都有很大提升。以道具为例,以前用的比较多的是扇子、伞、手帕等,而今年,出现了足球、耳机等现代生活用品,道具的使用更加丰富多元。
舞台上,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民族元素荟萃,是本届展演、大赛的又一大特色。四天的决赛中,彝族、佤族、维吾尔族、朝鲜族、藏族、苗族、壮族等20多种少数民族舞蹈轮番演绎,约占总数的1/5,让上海市民领略到大美中国不同的地域文化风情,也体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海纳百川。其中,静安区共和新路街道中心舞蹈队带来的《爱我中华》更是将傣、蒙、佤、维等多民族舞蹈融入其中,节奏欢快、流畅。
以前,说到广场舞,许多人觉得这是大妈的“专利”。而如今,随着认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白领、爷叔参与进来,广场舞的人群越来越广。以本次参赛队伍为例,不少团队中既有老年人又有青年人,男女混合队也不再稀罕。彭浦镇“澎之声”魅力排舞队就有两位男同胞。“以前男同胞觉得跳舞特别不好意思,如今社会的眼光变了,他们觉得同女同胞一起跳舞很开心,也展示了自己,不让他们上台还会不开心嘞。”队长魏芬说。
2018年成立的浦东陸家嘴金融城海尚男舞团,队员则清一色都是男同胞。他们曾是教师、经济师、企业高管、银行工作人员、传媒制作人,不久前刚从各自的岗位上退休。重拾年青时代的热爱,让这些曾是发小、老同学、老朋友又走到了一起。这次他们参赛的作品《红红火火》是一曲带有流行风格的广场舞,一群老帅哥激情飞舞,向人们展示上海男性阳刚之美,把最真挚的祝福献给伟大的祖国。
而年轻人和老年人的互动,也为广场舞增加了许多的乐趣和新意。普陀区万里舞蹈团、徐汇区湖南街道艺枫舞蹈队、闵行区莘庄镇舞蹈队、马桥镇绚丽芳华舞蹈队等的队员中,都是既有年轻的舞蹈爱好者,也有社区的阿姨妈妈。其中奉贤区四团镇名婉舞团队员的年龄跨度从12岁到60岁,是本次大赛中年龄跨度最大的一支团队。
广场舞是一种由群众自发开展的文体活动,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它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让许多人展示了自我,找到社会归属感。这些年,沪上广场舞艺术不准不断提升,得益于政府搭建平台以及众多专业舞蹈力量的介入。比如,上海市民文化节从2013年以来共举办了四届全市性舞蹈大赛,每次大赛都邀请舞协专家来做评委,为各舞蹈团进行点评。大赛主办方还委托市舞蹈家协会、上海体育学院教师联合为市民编创了三套极富传统文化特色的舞蹈——打莲湘、太极和海派秧歌,并且通过录制视频、舞蹈指导老师教舞等方式向社区推广,让上海市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上海的民俗和非遗文化。此外,沪上公共文化配送长期坚持配送舞蹈文艺指导员,不少专业人员投身基层,为百姓教舞、排舞。与此同时,各级文化馆、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也注重加强群众广场舞骨干的培训。
作者:李婷
摄影:叶辰亮、主办方
视频:叶辰亮
编辑:李婷
责任编辑:王彦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