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书香活动众多,以著名教育家命名的行知读书会如何刷出辨识度
近年来,图书馆、出版社、书店、媒体机构、高校、社区的大大小小读书会,遍布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城市阅读氛围日益浓郁。读书会数量激增的同时,引发业内进一步思考:从量多到质优,读书会如何打造自己的品牌辨识度?
10月18日,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诞辰日,以此命名的上海“行知读书会”走过整整周年。在陶行知的第二故乡宝山大场,行知读书会在过去的一年广邀名家,举办了24场名家分享活动,为上海的读书会矩阵增添了亮眼标识。今天在行知剧场举行的“行知求真 以文化人——行知读书会周年荟”活动上,现场分“初心”“知心”“恒心”三个篇章,从“心”出发,续写传奇。
随着小提琴曲《沉思》的悠然响起,行知读书会创始人阎华邀请陶行知纪念馆馆长陆黎明讲述了陶行知行知求真的故事,如今陶先生“小先生”的教育理念依然在这里传承,孩子们带着父母走进读书会,共同感受那份初心。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方笑一、作家淳子、评弹艺术家周红、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全国首位美育特级教师王圣民等多位嘉宾共话美育故事,分享行知理念,读书会年度标签“文学+文艺+文化——以文化人”同期发布。
爱书人的共同维持,使读书会“恒温”,“我对读书会的理解,主要是八个字,即恒温、分层、多行、巨能,恒温尤其关键,这需要我们不能过于急躁,或是有着太过功利性目的,都不利于读书会可持续运行。”活动现场,上海作家协会党组书记王伟谈到,陶行知提倡平民教育,是一种“化”的教育,包括行知读书会在内的很多读书会,也是一种社会教育和平民教育的实践,需要“恒温”般的坚持和稳定输出。
作为首个坐落在文创园区的青春读书会,一年来行知读书会依托宝山、依托大场,继承发扬陶行知先生的精神遗产,坚持 “知行合一 ,文教结合”理念。无论是葛剑雄教授“读书的行与知”、陈子善教授“漫谈海派文学”、刘统教授“不忘初心——上海解放第一年”、张黎明教授“我们伟大的事业”等主题讲座让读者们收获满满;与新闻热点结合的“巴黎圣母院的前世今生”“樱花诗词大会”等特别策划与观众互动;还是读书与赏艺相结合的“行知赏艺会”上,王汝刚、张静娴、周红等艺术家带来惊喜;以及最近一期阅读邮轮分享会,邀请业内资深人士刘淄楠分享中国邮轮近十年发展历程……“周末去行知读书会”,如今已成不少读者的新习惯,行知读书会正日渐成为沪上文化新地标。
大场镇党委书记杨金娣表示,走过一周年的行知读书会“不忘初心、凝聚知心、坚持恒心”,大场镇将用好读书会这个阵地,积极探索引领社区发展的文化新模式,努力打响“书香上海”文化品牌,在琅琅书声里续写爱的传奇,传播更多正能量。
随着读书会集群效应扩大,广泛读者群是读书会爆发的天然驱动力。“只有每家读书会精益求精,相互呼应形成联动,才能共同塑造上海高质量的阅读生态。”在业内专家看来,品牌意识是未来读书会刷新辨识度的关键要素,需讲究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现象,以满足不同梯度阅读需要。
作者:许旸
图片:主办方供图
责任编辑:王磊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