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名医丨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眼科副主任陈轶卉:刚柔并济的行医者

2019-10-11信息快讯网

沪上名医丨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眼科副主任陈轶卉:刚柔并济的行医者-信息快讯网

▲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眼科副主任陈轶卉

【编者按】

30年的银蛇奖,走出7名院士,更有一大批杰出的首席科学家、学科带头人、著名教授,有的人还转型为管理者,成为高校校长、各大医院的院长、各级政府部门的当家人……银蛇奖成为他们发展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台阶。作为银蛇奖发起单位之一,《报》App开设“沪上名医”专栏,选登银蛇奖得主的精彩故事、奋斗人生。


初见陈轶卉,便觉亲切,仿佛医者的仁爱都融在她的一颦一笑中,殊不知,这样一位看似柔弱的女博士,从医十一载以来,已帮助5000多名患者重见光明。

长期从事眼表角膜疾病和白内障的临床和基础研究,陈轶卉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超声乳化技术,优化改进传统的切线消磨法,显著降低了手术并发症。她因此获得上海市卫生系统第十六届银蛇奖三等奖。

坚韧的“钢铁女侠”

陈轶卉是杨浦区中心医院眼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多年来,她以坚忍不拔的精神致力于眼表角膜疾病和白内障领域,不断勤奋探索,改进创新方法,降低手术并发症,建立和完善了角膜移植样本数据库,搭建起服务于患者的精准化诊疗平台,为广大角膜疾病患者就诊提供了便利。

角膜移植手术,是把透明的角膜片来置换原先混浊或有病变部分的角膜,就像给眼睛换一个镜头,达到增加视力、治疗某些角膜病和改善外观的目的,是所有异体移植中效果最好的一种手术方法,成功率超过90%。但是角膜移植术非常考验操作者的技术熟练度和精准度,比如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中,需要医生用一定直径的环钻去除病变的全层角膜,也就是说拿着一个极其细小的钻头去凿开直径大约在1厘米内的病变角膜,再裁出相当大小的供体角膜片,缝于患者角膜上代替病变角膜。常年进行着这样高精度的手术,不断锤炼着陈轶卉的一颗“匠心”。

杨浦区中心医院每年角膜移植手术量在60至70台之间,受限于新鲜角膜的短缺,绝大多数患者只能在黑暗中等待。而眼角膜穿孔的患者,如果不能及时进行角膜移植,眼球就可能被迫摘除。陈轶卉说:“一般要在24至28小时内完成取材和手术,有时复杂的手术,一做就是三四个小时,半夜里被叫去做手术,完成时已是黎明。”常年进行这样操作精度极高的手术,磨练出陈医生稳重而坚韧的性格。

虽然临床工作繁重,陈轶卉仍然无怨无悔将自己的热情投入到科研和教学工作上。陈轶卉医生承担多项国家、市局级眼表疾病的科研项目;同时,她还承担着同济大学本科、研究生的临床教学工作,将她对医学精勤不倦的精神和睿智谦和的态度,身体力行的影响着新一代的眼科医学生们。

温柔的“拭窗人”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是每个人生命路途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陈轶卉在2004年同济大学临床医学系本科毕业后,就致力于投身眼科学专业,成绩优异的她免试直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师从著名眼科专家盛敏杰教授,2007年获眼科学硕士学位。同时,在2007年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攻读眼科学博士学位,师从著名眼科专家许迅教授,并在2010年获眼科博士学位。

“两位导师对我人生的影响非常大,他们都是严于律己、以身作则的人。” 深受两名眼科界名家的耳濡目染,让陈轶卉在平凡的岗位上“守护光明”的决心更加坚定!陈轶卉说:“对于我们这些‘光明使者’,常常要面对许多医学的无奈,总希望尽自己最大努力,守护住患者的光明,哪怕只是能够让他们的症状缓解一些。”曾经有位患者,令陈轶卉医生印象深刻。他是一名40岁的中年男子,家庭里的顶梁柱,由于免疫因素引起了角膜溃疡,初发病时,视力还是非常好的,经过多次角膜移植后,他的视力却已经难以维系正常生活,需要家人照顾。“看着他蹒跚瘦弱的背影,内心有种莫名的无奈,真心希望能为他们再多做一些努力,用我毕生所学,竭尽全力去接近这些医学的极限。”陈轶卉说道。

沪上名医丨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眼科副主任陈轶卉:刚柔并济的行医者-信息快讯网

▲常年进行高精度的手术,不断锤炼着陈轶卉的一颗“匠心”

深爱“医生”这份职业

在成为银蛇奖获得者后,陈轶卉说她的生活和工作还是一如往常的忙碌,而且心境上更多了一份责任。

陈轶卉谈到,曾在社区义诊时遇到过一位95岁的老太太,因为视物模糊来咨询,其实她看不见东西已经好几年了,生活能力非常低,衣食住行全都要靠自己子女照顾。老太太坦言自己子女非常孝顺,哪怕不动手术,都愿意照顾她,但是她还是不愿意给子女带来太多负担,所以很坚决地想要做手术。陈轶卉仔细了解了她的情况后,根据她高龄加上基础疾病的原因,做了多套方案,便于应对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术后,老太太的视力恢复到了0.8,老人家握着陈轶卉的手哽咽地说,她已经好多年没看见自己儿女长什么样子了,在有生之年,又能看清自己的孩子了!老人家的话,一直深深地刻在陈轶卉的脑海里,也让她坚信,自己是个好医生!

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医学科普,并与更多的患者建立起信任关系,陈轶卉坚持每周固定下社区坐诊,方便居民就医,为老百姓提供有效、方便的医疗服务,解决患者“看病难”的实际问题。多次下社区进行眼科义诊和科普讲座,提高社区居民对眼部疾病认识及重视程度。她还利用休息时间,定期赴外省市(江苏、安徽等地)进行定点帮扶,积极开展眼科义诊和会诊活动。2017年,陈医生带领团队在社区开展了糖尿病居民视网膜病变的筛查工作和随访工作,受益居民超过3000人。并通过上海新闻广播、直播及撰写科普文章,宣传普及眼科疾病的相关预防。

细心的陈轶卉,不仅使社区老百姓受益,更是将科学研究深入社区。她发现,由于现在电子产品的广泛普及,使许多干眼症患者的发病率越来越年轻,而且增长明显。她对此做了相关的基础研究,发现了干眼病特异性蛋白质分子及可能的相关信号转导途径,相关研究结果已经在国外期刊上发表,并获得了科研项目资助。陈轶卉医生还是一如既往地在病房、门诊、手术室、社区、实验室忙碌地穿梭,她更喜欢被别人称为“陈医生”,因为她说,医生是一辈子的职业,她想做到最好,做一名有情怀的医者。

名医简介

陈轶卉: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获眼科学博士研究生学位。

现为上海市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委员,上海市医药卫生青年联合会委员。在连续13年全美眼科排名第一的Bascom Palmer眼科研究所进修。以第一负责人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上海市卫生局科研项目2项,杨浦区医学重点专科1项,杨浦区“好医师”学科带头人计划1项,同济大学青年优秀人才培养行动计划1项,院级课题4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11篇SCI论文,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专利1项。荣获上海市青年五四奖章。


作者:刘颖
编辑:顾军
责任编辑:许琦敏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亲切!群众游行队伍中走来这些上海教育人 ……
西观礼台看阅兵,这个上海海事人不简单……
1周岁的扬子鳄宝宝萌翻游客,上海动物园推出幼鳄首展
三名00后小将晋级上海超级杯女子1000米决赛,中国女子短道速滑未来可期
国庆假期,上海的黄金商圈又多了这些首店新店
七辆彩车三小时转场揭秘:途经儿童医院制订专门方案
三甲医院专家联合忠告:体检查出这9种病,基本不用治,纯属自己吓自己
小小银针走天下,龙华医院援摩洛哥医生国庆回沪探亲:无论走多远,祖国在心中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瑞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郑民华教授: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今天,上海龙华医院膏方预约开始了!65岁以下预约者超七成,青年群体较往年升高
上海市5位中学优秀艺术教师登上荧屏唱响对祖国的赞歌
@所有人,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公开征集2020年度监督议题建议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上海市静安区中心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虹:在肝病研究上不断前行
沪上名医 | 上海九院眼科主任医师贾仁兵:又专又精治疗“冷门”疾病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上海市同仁医院影像介入科主任医师茅爱武:将介入事业进行到底
上海市体育总会:“2019NBA球迷之夜”活动取消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丨杨浦区中心医院老年医学二科主任医师梁兴伦:我与疟疾和青蒿素的不解渊源
视频丨想感受老上海的“夜味道”?豫园夜市逛起,感受建筑、风光、夜色、人与影像合一
他热爱晨跑,也热爱在光明的事业中奋力前行,“全飞第一人”复旦大学附属五官科医院周行涛的追光之路
科技和人文的融合,最终是人的融合,上海交通大学携手国内外学者推动科技人文评价体系进步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丨上海市松江区方塔中医医院外科主任郁林海:追求卓越行医路,大医精诚人生途
上海金山形成新型显示产业生态圈,共同迎接柔性显示新时代
洪泽湖大闸蟹爬上上海市民餐桌,江苏宿迁打造“宿有千香”绿色农产品品牌
首届长三角江南文化论坛在上海社会科学会堂举行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迪士尼童装pH值超标将召回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丨上海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王翘楚教授:92岁高龄仍活跃在中医临床的“最美中医”
扎实推进主题教育各项工作,上海市属高校纷纷这样做!
换一个“新肺”,从手术到出院要多久?武汉大学人民医院:13天
打破国外垄断,上海中山医院应用国产技术系统完成首例阵发性房颤冷冻消融术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任湧飞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老花眼、白内障如影随形,别小看全球第一位致盲眼病,中德眼科专家共论眼健康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