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不成熟的XR技术,也提供给艺术家更多创作自由
新技术融入表演艺术的道路并非鲜花满地,也有荆棘与杂草。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费俊亲历过几次“不愉快”的VR体验,有种坐“过山车”的感觉,引起身体不适。“当下市场中仍有部分粗糙的VR产品,让人轻易产生眩晕感。这种不尊重用户体验,甚至践踏身体红线的技术,并不具备实际应用的价值。”他坦承,目前大场景VR技术仍处在游戏领域的探索中,表演艺术方面投入的资本和人才还很匮乏,很难达成商业闭环,更谈不上大规模普及。
专家指出,对VR技术不能盲信,当下艺术家和技术团队不必急于开发终端,而应重视虚拟科技在现实物理空间中的运用,使之成为观众在特定空间里体验交互性的良好载体。“随着新技术不断开拓发展,公众经常混淆各种专业名词,业界不得不用‘X’来概况现有或未来将出现的技术手段,但‘R’(现实)才是最重要的核心。”费俊认为,表演艺术结合XR技术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让人们躺在椅子上与世界互动,而是让人们回归到现实世界。
费俊参与策展和创作的项目
前不久,孟京辉导演的浸没式戏剧《成都偷心》上演,尝试了新技术在剧场中的实际应用。8600平方米的剧场被分隔成168个演出空间,融合了表演艺术、空间视觉艺术、声音艺术、摄影艺术、多媒体影像、音乐、现代舞蹈等多种艺术形式,近40名演员在两个多小时展现出各种各样的角色。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王之纲参与设计,他介绍了这台戏剧创作的过程,“导演有固有的叙事方式,有个性化的艺术风格,新技术可以提供丰富的创作灵感,但必须服从戏剧表达的传统经验。”
《成都偷心》现场
“中国第一部电影拍摄了戏曲《定军山》的片段,新技术就是依托现有艺术样式发展起来的。”王之纲认为,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有一个渐进的过程,目前VR技术在艺术创作领域还处在实验性阶段,距离完善的技术平台还有一段距离,但艺术家不应坐等新技术的降临。“想象一下,一旦技术达到8K120桢每秒实时渲染,那么99%的行业从业者都会直接进入,替代原有产业,但他们的作品又会奔着同一方向而去。在此之前,艺术家反而拥有更多的自由。尽管像素有点低、传输有延迟,但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在作品中尝试融入各种技术,呈现出多元化的创作成果。”
作者:宣晶
图片综合自网络
编辑:宣晶
责任编辑:卫中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