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施杞:于术精处用功,于仁厚处用心

2019-10-23信息快讯网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施杞:于术精处用功,于仁厚处用心-信息快讯网

▲1937年在日本人全民侵略中国的前夕,在江苏东台的一个中医世家降生了一个改变了上海乃至中国骨伤界的人——施杞。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全面回顾70年来上海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改革历程,弘扬老一辈医务工作者“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激励全市医务工作者在新时代创造新成绩,上海市卫生健康委联合报开展“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大型访谈节目,节目特邀10位从医70年及以上的工作者,通过老一辈医务工作者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在艰苦岁月默默奉献,70年来初心不改的感人故事,展现老一辈医务工作者与共和国同成长、共命运,秉持理想信念、保持崇高境界、坚守初心使命、敢于担当作为的生动事迹。

施杞老师,是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代表传承人。是极其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中医骨伤科名医。他的学术思想、理论体系教育着一代又一代骨伤科医生。如此一名划时代的中医骨伤大家是如何走上中医骨伤这条道路的呢?又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到现如今的地步的呢?

“于术精处用功,于仁厚处用心”,这是施杞老师的座右铭,也是他用一生去书写的一句话。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施杞:于术精处用功,于仁厚处用心-信息快讯网

▲ 参加巡回医疗

也许是因为见证过战争的残酷,切身体会了“落后就要挨打”这句话,施杞老师的求学阶段,学习都十分刻苦。在1957年,20岁的施杞老师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当时新中国建立不久,百废待兴,国家需要各种各样的人才为祖国的建设做出贡献,施杞老师也要为祖国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当时,施老师有自己的想要学习的专业。可是,长时间家庭的熏陶以及祖父的殷切期望,施杞老师最终还是选择了上海中医学院,从此立志做一名去人类之病痛的中医人,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医学为己任。

上海中医学院的六年时间一晃而过,施老师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了龙华医院。施老师开始跟随着石筱山先生学习。这是施老师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接触石氏伤科。石筱山先生以他深厚的中医基础和渊源的家学深深折服了施杞老师,施老师就这样正式开始了自己的骨伤生涯。

施老师先后跟随着石筱山先生和石幼山先生学习后,继承了石筱山先生的“摸、接、端、提、按、摩、推、拿”整骨八法和“气血兼顾而以气为主”的学术思想以及其他石氏伤科的治疗方法。随着石氏伤科的理法方药的深入研究,施老师越发的觉得中医的神奇与奥妙无穷。

在全面的继承了石氏伤科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后,施老师发觉中医人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中医,一味的使用前人的经验永远无法超越前人,永远无法站上新的高度。新一代的中医人应当法古通今,集思广益,中医人也要学习西医,而且要洋为中用,中西医结合,全面的发展中医,让新一代的中医人诊疗方案更加多元化。所以施老师为能够更好的学习西医的知识和现代医疗科学技术,先前往瑞金医院骨科,学习西医骨科理论及手术知识。深入学习以后,施老师越发的觉得神经系统在骨伤科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脊柱的诊疗方面。为此,施老师又赴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即使在现在,施老师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学习,每周末的脊柱所会议,施老师总是早早地到了所里,认真的听取最近研究所各方面实验的进展。

“于术精处用功”,施老师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施杞:于术精处用功,于仁厚处用心-信息快讯网

▲1977年施杞获评上海市卫生先进工作者

经过多年的临床研究,施老师在石筱山先生的学术思想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祛,内损外伤兼顾,肝脾肾同治”的学术思想,并仔细研究了现代颈腰疾病,结合生物力学,提出了颈腰椎病从痹论治以及 “动力失衡为先、静力失衡为主”是颈椎病发病力学基础等观点。灵活运用于骨伤科临床实践中,研制痹系列方药。在石筱山先生整骨八法的基础上,施老师创建“施氏调和气血十二字养生保健功”、“施氏三步九法”、“脊柱侧弯体疗操”等,治疗数十万名病患,疗效颇佳。

施老师获得的荣誉不胜枚举,施老师曾先后获得上海市卫生先进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首批“中医骨伤名师”等荣誉称号。不仅如此,施老师创建的脊柱病研究所,先后承担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0多项各级课题,发表论文568篇,SCI收录论文58篇,主编教材及专著28部,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授权7项;开发新药2项。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市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从临床中发现问题,临床配合脊柱所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此高效的研究模式,推动了中医学从“知其然”迈向“知其所以然”,突破了中医药疗效难以重复和临床难以推广的“瓶颈”。

施老师不仅医疗业务精湛,更怀有一颗“医者仁心”。正如他经常说的“于仁厚处用心”。上世纪70年代,施教授还是一位年轻的临床讲师。在奉命参加援助贵州普安县医疗队时,作为医疗队队长,即使面对边远山区缺医少药的困境,施老师总是身先士卒带领队员为山区人民尽一份“救死扶伤”的责任。特别是有一次,一位妇女突然大出血,生命垂危,急待手术抢救,可是山区连药都没有,更何况是血呢。因此,患者无法进行手术。施教授撸起袖子,斩钉截铁的说道,“我是O型血,用我的”,当即把自己的鲜血输给了病人,输完血也顾不上休息,亲自主持为病人做手术,最终成功挽救了病人的生命。山区的人民十分感激施老师带领的医疗队,当他们要离去的时候,久久不愿他们离开。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石氏伤科第四代传人施杞:于术精处用功,于仁厚处用心-信息快讯网

曾有这么一位病人,突然右手发麻,后来症状越来越重,有时候甚至会突然倒下,无法站立。大大小小医院都去过了,可是越治疗症状越重,患者甚至想立即结束自己的生命。在家属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家人听闻施杞老师在骨伤科方面颇有造诣。就把病人抬到了施杞老师的面前。施杞老师看着病人的眼睛,亲切的和病人交谈,悉心的安慰、劝导患者,告诉患者你还有站起来的希望,你要活下去,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经过施老师的中药治疗和细心照顾,患者终于重燃了希望。渐渐地,病人的症状开始缓解,逐渐可以在床上活动、翻身,逐渐可以尝试下床慢慢行走,到最后患者可以生活自理。可以说,施老师给了患者第二次生命。施老师总是从病人的角度替病人考虑,总能让病人感受到无微不至的关心,又通过治疗让患者看到了恢复的希望。施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彰显着“大医精诚,大爱无疆”的新一代中医人风采。

“杞”字是施老师祖辈对施老师的期望,希望施老师能扛起民族的脊梁。施老师用一生的行动,证明了他无愧于祖辈们的殷切期望,他无愧于中医世家的茁壮成长,他无愧于石氏伤科的教育培养,他无愧于为中华民族挺起脊梁。施杞老师与共和国一道成长,他用他的一生写出了一个最完美的“杞”!


作者:叶洁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任荃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家国70年:瑞金医院“武林医生”魏氏伤科传承百年依旧蓬勃,始终与新中国共奋进
【视频】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上海瑞金医院终身教授张圣道:一切为了病人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宁寿葆教授:为人民服务,为儿科献身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自我选择和自我成长,别让孩子到大学再还成长的“债”
沪上名医丨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党支部书记刘慧荣:我和我的针灸梦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丨 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隋龙教授:精益求精践行工匠精神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曾民德教授:“做树根,默默埋在土壤里”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瑞金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赵维莅:“逆流而上”的最美女医师
长宁昭化路5·16坍塌事故报告获批复:事件系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建议移交司法机关8人
数据时代最大的挑战不是机器越来越聪明,而是人的智慧没有长进!马云今天在华东师大发表近一小时演讲,全文来了……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传承劳模精神,将主题教育成效落实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上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教授严和骎:“和”的精神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肿瘤专家凌昌全师:三张方,一颗心,四十余载行医,治病更医心
沪上名医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副研究员张莉:做喜欢的事就会百分之百投入
李强今天与近50位青年才俊座谈!让更多创新创业的“种子”扎根上海,茁壮成长
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长海医院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景在平:做医生的,不要见了手术就想做
关注健康 ,名医护航!百名医学专家沪上慈善义诊……
【视频】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荣誉教授孙曾一:对病人多一些人文关怀
©2014-2024 dbsq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