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重磅:复旦大学团队研发亨廷顿病潜在新药,“明辨忠奸”的小分子胶水

2019-10-31信息快讯网

《自然》重磅:复旦大学团队研发亨廷顿病潜在新药,“明辨忠奸”的小分子胶水-信息快讯网

亨廷顿病(或称亨廷顿舞蹈症)位列四大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临床表现为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认知障碍、精神异常等症状。由于引起该病的变异亨廷顿蛋白(mHTT)生化活性未知,无法靶向,传统依靠阻断剂以阻断致病蛋白活性的方法并不适用。

近日,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鲁伯埙与丁澦课题组和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科学与工程系费义艳课题组等多学科团队通力合作,开创性地提出基于自噬小体绑定化合物(ATTEC)的药物研发原创概念,并巧妙地通过基于化合物芯片和前沿光学方法的筛选,发现了特异性降低亨廷顿病致病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有望为亨廷顿病的临床治疗带来新曙光。

北京时间10月31日凌晨,相关研究成果《HTT-LC3连接化合物对变异HTT蛋白的等位基因选择性降低》(“Allele-selective Lowering of Mutant HTT Protein by HTT-LC3 Linker Compounds”)以长文(Article)形式发表于《自然》(Nature)主刊。鲁伯埙、费义艳和丁澦为该论文通讯作者,复旦大学博士生李朝阳、王岑、王紫英和朱成钢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工作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以及国家科技部等多个项目的资助。

《自然》重磅:复旦大学团队研发亨廷顿病潜在新药,“明辨忠奸”的小分子胶水-信息快讯网

开辟新思路:“小分子胶水”助力细胞自噬“吞没”致病蛋白

既然运用阻断剂阻断或抑制致病蛋白的传统道路行不通,团队另辟蹊径,着眼于驾驭细胞自噬这一细胞内蛋白降解途径以有效降低变异亨廷顿蛋白水平。在自噬过程中,关键蛋白LC3被脂化后聚合扩增,形成膜结构,并将蛋白、脂类、细胞器等降解目标包裹于其中,形成完整的自噬小体(autophagosome),与溶酶体融合后,其中包裹的物质得以降解。

然而,自噬的降解功能强大,若自噬功能整体增强而缺乏特异性,会降解所有包裹进自噬小体的蛋白,这样一来,承担着神经保护功能的正常野生型亨廷顿蛋白以及其它发挥重要功能的蛋白也易被“误吞”。伤敌一千,却自损八百,并非理想之策。

如何在排除野生型亨廷顿蛋白的情况下,特异性地绑定致病蛋白进入自噬小体?团队设想发明一种小分子绑定化合物ATTEC (Autophagosome Tethering Compounds),或称之为“小分子胶水”,能够直瞄靶心,牢牢地将LC3及致病蛋白(或其他致病物质)黏在一起,进而将致病蛋白包裹进入自噬小体进行降解。同时,“小分子胶水”并不黏附野生型亨廷顿蛋白,使其得以安然无恙。经过筛选、纯化及系列细胞实验后,团队共获四个符合要求的理想化合物。

至此,研究所得分子已具备满足理想条件的理论可行性,而是否可适用于动物细胞和人体细胞,通过给药达到预期功效,则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团队发现,这四个化合物在小鼠神经元、亨廷顿病病人细胞以及亨廷顿病果蝇模型中,均可显著降低变异亨廷顿蛋白水平,而对野生型亨廷顿蛋白水平几乎没有影响,且起效浓度在纳摩尔级别(~10 nM)。更令团队感到惊喜的是,“这四种化合物中有至少两种,可以跨过血脑屏障,并通过低剂量腹腔给药直接降低亨廷顿病小鼠的大脑皮层及纹状体的变异亨廷顿蛋白水平,而不影响脑组织中的野生型亨廷顿蛋白水平,也改善了疾病相关的表型,为亨廷顿病口服或注射药物的研发提供了切入点。”鲁伯埙介绍道。

学科新交叉:小分子芯片和光学检测技术实现高通量筛选

事实上,此类“小分子胶水”并不好找。若逐一对数千种化合物进行细胞分析检验,以从中甄别出符合理想性状的几种目标分子,无疑如大海捞针,这也一度成为团队研究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光科学与工程系费义艳课题组的加盟则为“小分子胶水”的发现带来了新的可能。该课题组发展了基于小分子芯片(Small Molecule Microarray, SMM)和免标记斜入射光反射差(Oblique-Incidence Reflectivity Difference, OI-RD)技术的新型高通量药物筛选平台,能够快速、灵敏、无标记地从成千上万种小分子化合物中找到与靶标蛋白结合的小分子。

《自然》重磅:复旦大学团队研发亨廷顿病潜在新药,“明辨忠奸”的小分子胶水-信息快讯网

课题组将近四千种小分子化合物点样于芯片上,当靶标蛋白流过时,若它能够与固定在芯片上的特定小分子结合,则该位置的分子层厚度增加,这一微小变化即可被光学方法(斜入射光反射差技术)灵敏检测。采用这种新型的药物筛选方法,课题组共找到两种小分子,它们既能够与LC3蛋白结合,也能够与变异亨廷顿蛋白结合,但不与野生型亨廷顿蛋白结合。通过对具有类似结构的小分子化合物的检测,共获得四种可绑定LC3与变异亨廷顿蛋白的“小分子胶水”。

应用新前景:自噬小体绑定化合物打造药物研发新概念

团队决定打破砂锅问到底,进一步探究这些小分子化合物能够区分变异亨廷顿蛋白与野生型亨廷顿蛋白的内在机制。变异亨廷顿蛋白和正常蛋白结构基本无异,唯一的差别就在于变异蛋白含有过长的谷氨酰胺重复(polyQ)。而这些化合物之所以能够“明辨忠奸”,正是因为其可选择性地结合变异亨廷顿蛋白所特有的过长polyQ区域,根据这一特性对两者予以区分。

依据这一特性,团队意识到这些小分子化合物的用武之地也许远不止亨廷顿病这一种疾病。目前已知有九种polyQ疾病,都是由特定的含有过长polyQ的突变蛋白所导致。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III型疾病就是一例,它是中国人群中发病率最高的polyQ疾病,临床表现为运动的协调障碍、无法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等,可伴有突眼、腱反射亢进、面肌颤搐、肌痉挛等症状。团队利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教授王坚课题组孙一忞医生提供的共济失调III型病人细胞进行了检测,发现这些化合物均可以有效降低引起该病的变异蛋白(polyQ长度为74)水平,而不影响其野生型蛋白水平(polyQ长度为27)。

“这些化合物不仅可能对亨廷顿病的治疗有效,也可能运用于其它polyQ疾病;自噬小体绑定化合物(ATTEC)这一药物研发新概念,也有望应用于其它无法靶向的致病蛋白,甚至非蛋白的致病物质。”谈及成果未来应用前景,鲁伯埙充满期待。

神经退行性疾病领域著名科学家Huda Zoghbi(美国科学院院士、科学突破奖(breakthrough prizes)获得者)为该研究撰写了专文评论,发表于Nature,正面评价推荐了此项研究。

作者:杨泽璇,摄影:师隆源

编辑:储舒婷

责任编辑:姜澎

*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沈逸:亨廷顿曾指出第三套现代化理论——由强大政党主导
到临港新片区还能用飞的!临港自主研发的水陆两用机刚刚起飞了
奥斯卡金奖团队最新力作 《三傻闹地球》来了!外星萌物带你走进治愈之旅
200秒完成经典计算机1万年的任务量!《自然》论文演示“量子霸权”,展现量子计算惊人算力
今天凌晨,有机化学“圣杯”难题获解:精准剪切碳氢键、接上官能团,创造新分子更简便
外交部批美众议长佩洛西见乱港分子:用心险恶,令人不齿
军运会|跳水时隔十二年重返军运会,结果自然没意外:中国包揽首日三金三银
北翟路地道今天通车,设天窗、会呼吸,全自然通风
你听过报童歌吗?穿越回十七世纪后,一睹近代历史的第一版底稿:90件中外报纸原件今起在复旦大学展出
全世界都在说中国话,由科大讯飞研发的全球中文学习平台上线
【视频】名医与共和国共成长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荣誉教授孙曾一:对病人多一些人文关怀
理论学习“活”起来也“火”起来 ,复旦大学推出学习视频微党课
炎症性肠病与结肠癌或有破解之道,仁济医院高维强团队《自然-通讯》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自然》子刊在线发表新成果:脊柱侧弯AI筛查,准确率可达专家水平
开门抓教育,调研求实效:复旦大学在调查研究中破解难题
发现抑胰腺癌新型小分子代谢靶向药,《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瑞金医院沈柏用团队成果
刚刚,《自然》主刊发表复旦大学物理学系张远波课题组最新成果:二维高温超导体研究取得进展
沪上科创板正源源不断释放改革效应——为金融资本与科创要素架起高速通道
文汇早读 | 美国不让中国参加,国际宇航大会却把大奖颁给了中国科学家
一只鹰靠发短信把俄罗斯科研团队搞破产,科学家:我太难了
沪上名医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团委书记张军:练就“火眼金睛”
带着初心回家: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迎90华诞
90岁蓝聚萍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同岁:难忘在陈望道先生身边工作的日子
铭牌不设边框没有句号,王中铜像今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落成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优化总设计师团队 确保2020年北斗三号工程圆满收官
多图 | “复旦新闻馆,天下记者家”,共祝复旦大学新闻学院90周年“生日快乐”
喂好肠道菌群,保证好脑子?听17年来首个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临床研究团队解释“肠脑轴”
为啥进博会标识牌都是统一2.5米高?东华大学设计团队告诉你,进博会“指南针”如何升级
这家作自然药系的瑞典公司通过进博会打开了中国市场,今年他们带着全系产品又来了……
走遍“四叶草”你的脚力够不够?这款同济研发的“神器”简直是今年观展标配
我国正式启动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研发工作
我国6G技术研发正式启动!国家6G技术研发推进工作组和总体专家组成立
加强本土研发能力,沃尔沃汽车亚太区研发中心电池实验室在上海揭幕
阿斯利康全球CEO:加大投资,将上海研发平台升级为全球研发中心
中国时刻 | 360度全景看武警捕歼演练:制服“暴恐分子”这波操作燃爆了!
©2014-2024 dbsqp.com